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3)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3)

结构:据音乐史家考证,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宫廷的乐师流落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流传民间。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

传统上鼓乐社非常清高,自娱自乐,不受雇于人,只给乐社及其家属的白事奏乐。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当年杨虎城陵墓从重庆迁回西安时,许多鼓乐社前往车站迎接。明清时期,鼓乐社甚为活跃。那时西安有庙上百座,而每个庙几乎都有围绕其活动的鼓乐社。庙会一个接一个,鼓乐声则在长安古城内不绝于耳。

 保护传承

西安鼓乐各流派乐社保留下来的曲目与曲牌上千首,是一笔非常宝贵而丰富的遗产。西安鼓乐的调式为七声音阶,他所用的调依据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调称之为:六调、尺调、上调、五调。主奏乐器笛子常用的有宫调笛、平调笛、梅管调笛三种。西安鼓乐的乐谱,据五十年代所知,就有七十多本,其中署明抄写年份的,有十六本。目前尚保留有长安鼓乐乐谱约百册,曲目3000余首以上,曲名、曲牌有一千二百多个,套曲40多部,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以及宫廷和宗教的音乐。 

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工作始于1951年,主管单位是195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西北分会,后易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当时参加西安鼓乐收集整理的工作人员,先有在西北音协任副主任的李石根和西北音协的音乐干部樊昭明,后有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干部何钧。1953年5月李石根、何钧等曾以周至县南集贤村为主要基地,重点调查鼓乐乐种情况,并定名为“西安鼓乐”。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于1959年至1965年编印出一套五册约2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还占有一大批艺人的口述笔录和照片、实物等资料。

鼓乐的传承保护

鼓乐的传承保护

责任编辑:高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