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路、铁路、航线之外,还有一条无形的信息之路。当中国经济承受下行压力之时,它却异军突起,逆势增长,以其强大的消费动能成为内需曲线中崛起的顶峰。
下班路上刷微博、打车用打车软件、购物时网店上货比三家……信息消费正以润物细无声却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近人们的生活。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72万亿元,同比增长29%,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9300亿元。
走近消费者,看看信息消费正如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目前还存在哪些阻碍信息消费成长的地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信息消费需求?
1、一个3.2万亿元的消费盛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每个月家里宽带费加上手机上网费,要100多元;每月网购买各种日用品平均2000多元;网上付费下载图书、歌曲要100多元;上个月换了部手机花费3000多元;带孩子出去旅游在携程网上报的团花费10000多元。7月份算下来,居然在网上花了15000多元。”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汤颖告诉记者,除了每天买菜或出去吃饭,她绝大多数的消费都是在网上解决的,“过去用电脑,现在用手机,没事就在网上各处遛遛,看到需要的或特价促销的就会点击购买,网上消费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汤颖的信息化生活是许多城市人的缩影。上下班路上、空闲时候刷微博、玩游戏、看新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连吃什么美食、去哪旅游、到哪打车、询问路线等都要求助手边这个“掌中宝”。
普通人平凡信息生活关联的,却是一个时代的信息消费盛宴。8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信息消费还是一个比较陌生、比较新鲜的概念,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搞不清什么是信息消费,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成为信息消费的参与者、提供者和享受者。”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日前表示。也正因为如此,在不知不觉中,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同比增长40%多,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网购市场。
远不止网购,信息消费正以无所不及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余额宝为首的小额理财产品让更多人们轻松打理自己的“闲钱”;以“万门大学”为首的公益网络大学,致力于降低中国高等教育门槛,为想深造的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自学“充电”的机会。信息内容与信息服务的丰富多样化,为实现信息消费升级提供着日新月异的路径。
互联网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平台,也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发展,城乡居民用于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消费有望支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并持续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据测算,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能够拉动国内GDP增长338亿元。
“促进信息消费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之一,更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降低交易成本、节约能耗、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指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