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9方面23条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等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这一实施方案的发布释放出拓消费、扩内需的积极信号,对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咖啡的醇厚、柞水木耳的爽滑、延安苹果的甘甜、茂名荔枝的多汁……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土特产”,如何跳出地域局限、赢得更广阔市场?实施方案为“土特产”走向大市场指明了路径、提供了支撑。
3月13日,海南省儋州市大成镇推赛村的农户在晾晒木耳。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优化供给端,以品质筑牢“立身之本”。“土特产”要赢得大市场,首先得有“过硬”的品质。当前居民消费日益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品质、体验的要求水涨船高。不论是到草莓园进行“沉浸式”采摘,还是西北滩羊通过冷链物流端上南方家庭的餐桌,或是武夷山茶农直播古茶树认养让消费者放心……这些消费新场景的背后,是农产品供给体系对品质化、多样化需求的积极响应。实施方案直击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明确提出“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一方面提升“三品一标”水平,加强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让“土特产”有身份、有认证;另一方面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创新地方特色食品,从“原字号”向“制成品”延伸,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更重要的是,实施方案强调“全链条协同监管”,从保鲜储运到添加剂使用,从批发市场准入到质量安全追溯,为“土特产”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唯有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土特产”才能在大市场中站稳脚跟。
创新流通端,以渠道打破“巷子之深”。“土特产”只有突破地域、流通限制,才能更好走向大市场。打通从田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力,让“土特产”既能“走出去”,也能“卖得好”。在线下,实施方案提出“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这些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土特产”集中推介等活动,为“土特产”搭建了集中亮相的舞台;省际产销合作机制则推动资源互补,让北方的杂粮、南方的热带水果实现跨区域流通。在线上,电商平台成为“土特产”触达大市场的加速器——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农特产专区,让云南咖啡、新疆棉花等“远在天边”的特产通过屏幕“近在眼前”。从田间地头到电商快车,从区域展会到全国餐桌,流通渠道的创新正在让“土特产”的“酒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激活市场端,以需求点燃“消费引擎”。“土特产”要真正融入大市场,还需从消费端入手,引导消费观念、拓展消费场景、强化品牌认同,让“土特产”从“被动销售”变为“主动吸引”。实施方案精准把握消费趋势,一方面倡导“营养健康消费”,通过“健康饮食 合理膳食”科普宣传,推动豆制品、优质豆奶进养老机构,优化学生餐营养搭配,让“土特产”与健康生活方式绑定;另一方面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乡村四时好风光”“游购乡村”等活动将田园风光、农事体验与特产消费结合,村跑、村BA、非遗大集等“村字号”活动则让“土特产”承载更多乡土文化价值。当消费者在采摘草莓时感受田园乐趣,在品鉴非遗美食时体会文化底蕴,“土特产”便不再只是一件商品,更是一种生活体验、一份情感联结。这种“体验式消费”“文化式消费”,正是“土特产”消费潜力的重要增长点。
小特产连着大民生,大市场孕育大机遇。我们相信,随着政策举措落地生根,更多优质“土特产”将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走向千家万户,既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也丰富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为经济稳中向好增添新活力。
(宣讲家网 黄登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