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2)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对儒学本质特征的挖掘和阐释,是为了找到它与当下的契合点,寻找儒学中能为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的智慧,同时也是为了给儒学寻找生存延续的空间。基于对儒学的准确定位,崔大华从不同层面对儒学的现代命运作了分析。他认为,儒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能起到如下作用:一是提供动力因素。“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而对国家的伦理认同、社会责任意识和勤勉的品质,都是从个人对家庭、国家之伦理共同体承担有义务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和生活中发育出来的。二是提供秩序因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义利之辨”的道德观念对作为社会秩序之核心的国家权力重心的形成与社会生活中行为失范之危机的消解,具有明显的助益作用。三是提供适应能力。无论从价值层面还是从制度层面,儒学和现代化都有犀通之处,这可以作为精神储备为现代化进程提供适应能力。现代化是历史发展大势,但作为源起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不可避免地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其中一个核心的社会问题是因人生意义的失落而带来的精神危机问题,以及由现代化问题所引起的生态运动、全球伦理、女性主义运动等社会思潮。崔大华认为,儒学不仅有潜力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而且能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西方精神危机问题的根本缘由在于宗教信仰的衰退和个人主义的扩张,而儒家“内在超越”的品格和“义务伦理”的本质从根本上杜绝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说,儒学“民胞物与”等哲学诠释比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更为醇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良知;从全球伦理而言,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基本原则也与其他文化的基本道德理念相容、相通;从男女两性而言,在历史中虽然存在男权高于女权的事实,但从自然、伦理的维度上,儒家是主张男女两性和谐的,对男女两性的主张与现代的观点并不根本冲突。崔大华对儒学在现代的命运作了展望,对儒学的态度,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他的态度是同情的、理性的、客观的、谨慎的、实事求是的。他没有雄心勃勃地将儒学作为引领未来文化方向的学问,他的定位是儒学在当下能做什么,而不是要成为什么。通过引入儒家生活方式的维度,他对儒学的分析是哲学的,也是历史的;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编审)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