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是崔大华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史论结合、新见迭出,不论是对我们具体、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儒家思想与儒家传统,还是对我们当下形成有坚实基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皆有助益和启迪。

对儒学未来命运的探究实际上是要为困境中的儒学找到一条出路,这其实不是一个新问题。回溯历史便能清晰地看到,儒学一路走来,并非坦途,总是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非议和责难,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有秦一代的“焚书坑儒”、唐宋之际的“佛老挑战”最为明显。然而,儒学终能度过艰难岁月而焕发出生机,其中的秘密便在于“唯变所适”。汉代董仲舒言“天人感应”和宋儒言“理气心性”,都是孔子所罕言者,然而正是在这种貌似背离的创新中作了最好的传承,非创新不足以言传承。儒学在现代的命运也应如此,我们对儒学的认识不应当只把它当作既有的客观对象,还应看作正在生成的新的传统。崔大华对儒学的把握正是如此,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儒学根本精神是一种理性的、世俗的伦理道德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彻底的道义论立场,伦理认同,“知天命”的人生终极理性自觉。与此相应,儒家与先秦诸子百家的根本差别是儒家思想及其建构的生活形态或生活方式的存在。儒家思想建构的生活形态最重要的特质可以概括为二:“其一,儒家以细密的伦理关系之网和道德规范之网构筑了具有封闭性特征的道德生活世界,每个人都以一种或多种伦理角色被嵌定在某个伦理关系位置上,每种行为都有道德规范规约着”;“其二,儒家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儒家思想笼罩不住的生活空间……特别是在其缺乏超伦理或非伦理的个人独立存在空间、公共生活空间和公共道德空间行为规范的社会层面上”。正是这种内在的冲突造就了儒家文化的“宽容”品格。通过对儒家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两个层面的考察,崔大华不仅揭示了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而且回答了儒家文化何以具有“宽容”性的品格——这一实现民族融合、促成没有文化障碍的世俗生活的生活智慧。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