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众对中国台湾地位认知的影响因素(6)

美国民众对中国台湾地位认知的影响因素(6)

注释:

[1]刘文忠:《阻碍中美关系改善的一部法律——评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20周年》,《两岸关系》,1999年第6期,第44-48页。

[2]Winberg Chai. "The Taiwan Factor in U. S.-China Relations: An Interpretation".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2010.29(3):131-137; Joel Atkinson. "China-Taiwan Diplomatic Competition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The Pacific Review, 2010.23(4): 407-427.

[3]张连红:《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7年第6期,第40-43页。

[4]谢郁:《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世界知识》,1999年第16期,第16-19页。

[5]李家泉:《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光彩角色》,http://tw.people.com.cn/GB/14811/14869/2536772.html,2004年6月1日;卞庆祖:《“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第25-29页。

[6][9]卞庆祖:《“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第25-29页。

[7]王生怀:《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理论建设》,1999年第5期,第54-57页。

[8]傅立民(Chase W. Freeman,Jr):《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郑诚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7期,第8-13页;选自人民网英文版,2004年4月24日。

[10]新华网:《胡锦涛主席同布什总统举行会谈》,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1/content_4454675.htm

[11]陶文钊:《2010中美关系扑朔迷离》,《世界知识》,2010年第3期,第42-43页。

[12]袁鹏:《中美关系:新变化和新挑战》,《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5期,第29-37页。

[13]刘曼抒:《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的重要思想》,《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9-12页。

[14]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是由杰出的华裔美国公民组成的全国性的无党派组织。会员们集其优势和经验来解决中美间的一些重要问题,以推动亚裔美国人的发展,同时促进美国与大中华区的关系。

[15]佐格比国际民意调查随机采访了全美国范围内的1202位成年人。采访时间为2004年8月12日至2004年11月12日,所有电话都是从位于纽约尤蒂卡的佐格比国际总部打出。误差范围为±2.9个百分点。在地区、党派、种族、年龄和性别方面给以微小的权重,力图使样本更加精确地反应总体情况。在小群体内有较高的误差范围。

[16]Enrique Gracia & Juan Herrero .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Reporting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Repor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6. 68(8): 759-768; C. Lauber, C. Nordt, L. Falcato, W. Rossler. "Public Attitude to Compulsory Admission of Mentally Ill People".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2.105:385-389; MKKim, et la. "Positive trends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Epilepsy after Public Education Campaign among Rural Korean Residents". The Kore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2003.18:248-254; DJ Rebovich, JL Kane. "An Eye for an Eyein the Electronic Age: Gauging Public Attitude toward White Collar Crime and Punish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Crime Management, 2002.

[17]Andreas Dür, Gemma Mateo. "To Call or Not to Call? Political Parties and Referendums on the EU's Constitutional treat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11.44(4): 468-492; Jairo Nicolau. "An Analysis of the 2002 Presidential Election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Brazili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7.1(1): 125-135; CH Tsai. "Bayesian Inference in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A Case Study of the 2002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2005.

[18]刘国奋:《李登辉“务实外交”综评》,《台湾研究》,2000年第3期;谢郁:《1999年台湾“务实外交”评析》,《台湾研究》,2000年第1期。

[19]为了便于分析描述,重新编码后为:一周7天,一周5~6天,一周3~4天,一周1~2天,一周少于1天,从不看。

[20]为了便于分析描述,重新编码后为:总是相信,大多是相信,有时是相信,几乎不相信,从来都不相信。

[21]为了便于分析描述,重新编码后为:非常感兴趣,有点感兴趣,几乎不感兴趣。

[22]根据录入的电视台名称,研究团队将其按电视媒体的党派属性重新编码,编码后表示为:其他党派,保守派,中立,自由派。

[23]SAS帮助和文档;Hosmer,D.W,Jr. & Lemeshow,S. 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Secon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0;Stokes M.E.,Davis,C.S.,Koch,G. G.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Using the SAS System,Second Edition,Cary,NC:SAS Institute Inc. 2000.

[24]2009年11月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对驻中国的境外记者进行了全面的《中国境外记者的综合问卷调查》,依据外交部新闻司2009年提供的正式注册的驻华境外记者名录,确认有效样本397个,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8份。

[25]李贞:《20世纪90年代台湾在美游说和中美关系》,《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第47-48页;郑安光:《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简析台湾当局的国会游说活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27-36页。

[26]201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展开了“外国人眼中的上海”实证调查,评估外国人对上海城市形象的主观感受与建议,并作为十二·五上海国际传播规划的参考依据。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86份,其中男性占65.4%,女性占34.6%;欧洲裔占51.4%,亚洲裔占33.6%,其它洲裔占15%。

(曹永荣,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上海 200052;韩瑞霞,女,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上海 200052;徐剑,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 200052;刘康,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52;吕杰,男,美国美利坚大学助理教授;约翰·奥垂治(John Aldrich),男,美国杜克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