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与改革攻坚期。您将此次转型改革称之为二次转型与改革,那么在您看来,当前的转型与改革和过去有何不同?您期待的转型与改革的目标又是什么?
迟福林: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趋势看,至少有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当时我国处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特征的生存阶段,转型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变生产关系、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次是从当前到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已进入了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型新阶段,社会矛盾由私人产品短缺变成了公共产品短缺,大家的吃饭、穿衣等私人产品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资源、环境等公共产品问题突出了。所以新阶段转型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经济结构,建设消费大国,走公平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危机倒逼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态势也尤为明显。从这些年改革发展出现的一些困境现实看,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迅速拉大,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外部市场的变化,投资失衡,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转型与改革确实到了一个需要重新作出选择的十字路口。“改革与危机赛跑”,不是危言耸听。当前,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直接依赖改革的突破。改革面临的利益矛盾也更为突出,既涉及增量利益合理分配,更涉及存量利益格局的调整。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尽快出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尽快建立中央层面的改革协调机构,尽快实现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
我认为,走向公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多数人能够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市场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资源环境可持续;使政府能够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可以说,二次转型与改革和一次转型与改革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更具有历史挑战性。
记者:的确,当前我国转型与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改革是中国的最大红利”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您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就改革红利进行了阐述,由您主编的《改革红利——十八大后的转型与改革的五大趋势》也于“两会”前出版。那么,您是如何解读改革红利的?今后的转型与改革应从哪些方面突破?
迟福林:我国是一个正处于转型中的国家,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很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就难以解决。我们说“改革是中国的最大红利”,就在于抓住国内巨大需求潜力释放的最大机遇、发掘人口城镇化的最大潜力,直接取决于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实质性突破,通过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就是说,要以“最大的红利”,抓住“最大的机遇”,释放“最大的潜力”。改革红利的说法,突出了改革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去30多年,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有效释放了“传统红利”,也就是廉价劳动力红利、全球化红利和政府主导型投资红利,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传统红利”的效应正在递减。比如人口红利,不仅体现在老龄化加快,也体现在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上;再比如政府主导型的投资红利,发展的不可持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一些趋势性拐点正在形成,要适应这种变化,更好地把改革红利释放出来。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来实现转型改革的全面突破:
一是着力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总量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至50万亿元,投资需求也将达到50万亿元左右,因此内需规模可能接近百万亿元。巨大的内需潜力如果能够得到有效释放,将有效支撑我国未来10年7%~8%的中速增长。关键是能否抓住国内需求潜力释放的重要战略机遇,用5~8年的时间形成以释放国内需求支撑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格局。
二是着力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未来5~8年,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扩大内需,以制度创新为重点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争取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使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用5年时间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制度框架,用8年时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
三是要形成6亿人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型与改革。2020年的收入倍增不是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这就需要中等收入群体在目前大约23%的基础上,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40%以上,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到6亿人左右。
四是要加快市场导向的转型与改革。目前我国市场化潜在的红利远未释放出来,市场领域的改革还远未完成。未来5~10年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尽快打破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把政府作用建立在市场的有效作用基础上。
五是要突破以优化权利结构为重点的政府转型。尽快形成行政体制改革的行动计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财政预算公开,加快推进官员财产公开、司法公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