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现代三大思潮的共同梦想(2)

民族复兴:现代三大思潮的共同梦想(2)

核心提示: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代表着在民族劫难中抗争民族厄运、挺直民族脊梁、实现民族复兴的三种路向与诉求。“三大思潮”展示了别具特色的思想个性但又有着某些“共同观念”,其中,对实现国家富强目标的关怀、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向往,成为各思想流派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基本共识。

民国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依旧怀抱着建设现代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展开他们的寻梦、追梦之旅。他们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思考民族复兴问题,使用了“文艺复兴”“文艺中兴”等说法。胡适从1917年6月回国途中开始使用“文艺复兴”一词。此后,他在中英文讲演中频频使用这一名词,并以“中国的文艺复兴”(The Chinese Renaissance)来特指新文化运动,或从广义上指称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后者即近义于“民族复兴”。他还提出过“建立一个治安的、普遍繁荣的、文明的、现代的统一国家”的愿景。胡适被五四时期傅斯年、罗家伦等组织的学生社团——新潮社聘为指导员,该社团创办的《新潮》杂志英文刊名便叫“Renaissance”(文艺复兴)。

蔡元培1923年10月发表了《中国的文艺中兴》的演说,他所说的“文艺中兴”实际上也是广义上的民族复兴,他说:“照我个人推想,再加四十年的功夫,则欧洲自16世纪至17世纪所得的进步当可实现于中国。那时候中国文化,必可以与欧洲文化齐等,同样的有贡献于世界。”(《东方杂志》第21卷第3号)他在1935年发表的《复兴民族与学生自治》的讲演中,称民族复兴的含意为:此民族并不是没出息的,起先是很好的,后来不过是因为环境的压迫,以致退化,现在有了觉悟,所以想法去复兴起来。我们不能自认为劣等的民族,而只认为民族的退化,所以要复兴。

2、民族复兴观念的酝酿,始自甲午战争失败后“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民族复兴概念的定型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则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民族复兴”从初步酝酿的观念发展为普遍流行的思潮过程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新儒学代表人物、国社党领导人张君劢于1932年5月在北平创办了《再生》杂志,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其“创办启事”称:该刊定名为“再生(The National Renaissanci)”,“一方面根据历史之教训,他方面博征世界之通例,提出另一新方案,以为惟循此途可致中华民族于复生”。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他发表了《民族复兴运动》、《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等文,并于1935年出版了《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一书。

“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的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还有同年9月创办于上海的《复兴月刊》等。《东方杂志》31卷第18号开辟了“民族复兴专栏”。此后,“民族复兴”一说广为流行。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