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步入稳中求进的新征程(2)

我国经济步入稳中求进的新征程(2)

稳预期,就是力戒优惠竞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稳健的心态和经营方式、更大的耐心和力度,扎扎实实进行技术创新,增强长久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由于焦躁的社会心理和一些地方不稳定的政策措施导致企业和居民预期紊乱,就会出现经济主体行为扭曲。例如,在一些地方,企业投资主要不是考虑自身条件和实际能力,而是以获取优惠政策特别是圈占土地为目标,“服从”和“响应”政府鼓励政策;很多企业没有耐心进行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满足和停留于粗放发展。这些问题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于政府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光伏产业,企业在优惠政策激励和地方政府直接推动下,完全缺乏对未来的合理预期,以高增长时代的亢奋心态和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爆发式扩张产能,忽视风险,结果往往导致恶性竞争,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暴跌,企业亏损甚至破产。纵观世界上的优秀企业,它们大都具有稳健的经营心态和经营方式,特别是坚持财务稳健和法律稳健。前者表现为避免投机和过高负债,保持健康的现金流等;后者表现为依法经营和规避法律风险,减少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以保持稳定的经营环境。这样的素质正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所缺乏的。

稳中求进,“进”向何方呢?简而言之,更高素质、更平衡协调、更绿色环保是基本方向。所谓“更高素质”,就是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体系全方位的精致化、信息化和高端化。无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无论技术密集度低还是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都必须提高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所谓“更平衡协调”,就是实现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合理化。我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水平仍然处于中低端,而且空间分布很不平衡。目前,我国工业化推进的空间态势总体上处于从先发地区向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加速扩散的过程。因势利导、积极有序地推进这一过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战略方向。所谓“更绿色环保”,就是使工业生产以及工业品的使用更清洁、更具有环境友好的性质。实践证明,人类不可能以停止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不发展工业的方式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也不可能以无视资源环境约束的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以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高的绿色环保标准,彻底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程的环境风险。

推进改革是实现稳中求进的根本保证

保持稳中求进的健康发展态势,必须继续推进改革。我国经济从亢奋的高增长轨道转向稳中求进的持续健康发展轨道,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保障。稳中求进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爆发,而是持久的耐力。完善的经济体制机制必定是排斥“爆发”、支持“耐力”的。当前,应着力改变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运行、压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以及出台不利于公平竞争政策措施的做法,因为这些做法既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也不利于促进创新。人们期待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就是期待以完善的体制机制获得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保证我国经济步入稳中求进轨道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既深入研究战略性、规律性问题,又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把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驱动,既稳当前、又利长远,更显著地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总之,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正在步入稳中求进的新征程。在这一时期,“稳”是基础,“进”是方向。实现稳中求进,需要根本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和做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认识到,经济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有机体,其活力来自无数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和公平竞争。也可以说,经济发展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生长”和“演进”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由行政力量主观“设计”和“部署”的过程,一些地方的政策多变和干预失度往往会导致其偏离正常轨道。以此而论,稳中求进是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