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体认,对民族历史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厚源泉和坚实基础。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我们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就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独特的文化传统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和中国文明并称为“四大文明”的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后来都中断了、衰亡了,而中华文明五千年来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究其内在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普遍接受、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独特的文化传统。
比如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就倡导“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了和平共处的文化传统,保证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团结进步。比如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成为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比如先秦时期,就提出“中庸”思想,倡导“中为大本,和为大道”,追求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强调包容善待,留有余地,避免了陷于极端主义的可能性。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形成了以郡县制为代表的大一统的国家,“大一统”的观念也从此成为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的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统一的家园成为中华文化繁衍不息的根本基础。
此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选拔机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等,都是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的这些优良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独特的历史命运
中国拥有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发达的国家。据西方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算,公元100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22.7%,随后就一直保持在20%以上,到1820年达32.9%。著名学者弗兰克在其代表作《白银资本》中也指出,中国曾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其经济总量经常占到世界的50%以上。
然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和欺凌过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亡国灭种严重危机。从此,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走什么样的道路、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由哪个阶级和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完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