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无用论为何屡屡重提

上大学无用论为何屡屡重提

每到开学季、考试季、毕业季,关于教育的新闻总是能多引起人们的一些关注。日前,就有两则新闻引发了众多公众的讨论。

其一是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9月1日,一万多名网友参与某网站的专题调查,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其二则是“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排行榜”出炉,北京以276万夺魁,上海、深圳、广州等紧随其后,都超过了200万,连排名第十的长春市也超过了130万。养孩子成了大问题,其中教育消费无一例外成为最主要的支出,大约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二。

在第一则新闻中,玲玲父母“上大学无用”的命题,在众多网友那里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了“上大学值不值”的问题。依照现实的逻辑,上大学开销至少8万人民币,如果不上大学,用这四年时间打工挣钱,无论如何也能挣个十万八万,这一来一回就是小二十万。如果拿这二十万去做生意或者投资房产,其溢出的效益,确实令人艳羡。如此,凭着比别人早起步,人生“三十而立”基本不是问题;但读上几年大学,还想再顺利地“三十而立”,只怕很难。并且第二则新闻也佐证了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选择给予孩子教育,要花费多么巨大的成本,但收益如何,则依然很难说。

其实,除却“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和人们对于素质、格调的追求外,单就经济学角度而言,教育投资也是一项颇具正效应的长远投资,投资得越早,投资得越多,所收到的效益也就越高。但在当下的中国,这一信条似乎并不为许多人接受。尤其随着不断的城市化,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越来越多,在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的儿童数量依然为数不少。高中生放弃高考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许多职校和高职已经因为招不到学生而面临关门,如今大学二本也面临着生源危机,甚至出现部分二本院校零投档的情况。

在校学不到东西,学到的东西用不上,大量的高校学子毕业即失业,公众对当下我们教育的信心在减少,信仰在动摇。再加上不断出现的校长、教师贪污腐化甚至性侵案件,我们的教育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越来越焦虑的道路。

我们中国的父母亲们,为儿女花费了这么多精力和金钱,获得的却是逐年增长的压力和焦虑,这无疑是对中国父母的极大不公平。谁能抚慰我们时下的教育焦虑症?解铃还须系铃人,还需我们的教育机构奋发努力。

至于努力的方向,可谓尽人皆知:中小学提高教育均衡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大学培养学术精神,鼓励自由创新。然而,怎么落实,需要我们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切实沉下心来,妥善研究,切实推进改革,让教育去功利化,回归育人的本质。不然,我们的公众就只能通过体制外的教育或者留学教育来进行自救。据统计,当下我国已经有2万名家长愿意在家上学教孩子,而每年的留学生已经达到了四十万人,每四名留美学生中就有一名来自中国。但我们知道,这绝非中国教育的出路和方向,也不能阻止“上大学无用论”一再被提及。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