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爱宗:G20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转型(2)

熊爱宗:G20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转型(2)

历程——

从应急机制到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平台

在世界经济格局转变的背景下,亚洲金融危机成为G20建立的催化剂。危机的爆发使得发达经济体意识到,全球经济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因此,1999年,在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的倡议下,G20正式成立。成立之初,G20主要以召开成员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为主,重点讨论金融危机的防范与解决,推进国际金融稳定,加强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提升了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随着危机愈演愈烈,各国意识到必须加强合作共同采取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损害,早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2008年,G20决定将会议级别进一步升级,当年11月首次召开G20领导人峰会,并作为制度固定下来。领导人峰会的召开提升了G20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各国针对危机采取了一些协同举措,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深化。

G20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舞台。2012年,G20领导人峰会在墨西哥召开,这是G20领导人峰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渐渐从全球经济治理的“配角”走向舞台中央,打破了原来由发达国家主导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局面,有利于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G20共举行7次领导人峰会。除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举行过两次峰会外,其余年份每年举行一次。领导人峰会起初具有浓重的应对金融危机色彩,从早期峰会内容来看,主要议题集中在与金融危机相关的内容上,如金融危机应对、国际金融监管、经济刺激、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但一些事关全球经济的长期性问题也反复出现,并在近期峰会讨论中有所增加,如国际金融架构改革、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就业、发展等。当前,G20正从危机应对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转型。

表现——

引导制度建设,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

G20的决策机制主要遵循的是协商一致原则。协商一致有利于各个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的进步。对于经验不足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原则可以较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G20的表现可圈可点。G20积极引导制度建设。通过峰会宣言、会议公报、行动计划等表达自身立场,通过加强与其他专业性国际组织的紧密合作,G20参与全球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增进全球经济运行规则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如针对全球贸易规则,G20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主张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完善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针对金融稳定,G20一直呼吁各国就国际金融监管措施达成全球性协议。

G20还积极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如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就业问题、发展问题、大宗商品相关问题等,这些问题涉及面广,仅靠单个国家无力解决。因此,从G20层面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协调,有利于形成合力,加快问题解决,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G20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新兴市场国家的广泛参与,有利于增强G20的认同感。

尽管如此,G20仍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为提高其全球经济治理能力,G20有待强化治理效力,加强问责评估程序建设,可从经济增长框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互评开始,逐步向其他议题扩展。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