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燕: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中国角色

张宇燕: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中国角色

137834257247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国产 摄

嘉宾介绍:张宇燕,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主要学术著作及论文包括:《键盘上的经济学》、《全球化与中国发展》、《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美国行为的根源》、《阶级分析、产权保护和长期增长》等。

记 者:张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世界性议题都已超越了任何国家的一己之力,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正朝着多元均衡统一治理的方向发展。您认为中国在全球治理的格局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张宇燕:有人说应该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我觉得,所谓的角色就是一个国家对全球治理所作的贡献。这个贡献也就包括这个国家要承担哪些方面的责任。这个角色取决于你承担的责任和你所获得的权力,二者之间要相等。无论是责任还是权力,都要服务于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建立和谐世界的目标。

中央很明确地提出要“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韬光养晦是我国长期的外交战略,其主要内涵是关注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要实现“两个大局”,实现稳定和平衡。积极有所作为,则是指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和世界的利害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及军事安全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日益成为利益攸关方。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和平稳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发展需要中国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中国发展寻求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不仅仅有益于中国发展,对全世界也都是有益处的。

所以谈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的时候,我认为,这个角色首先要讲求权力和责任的对等;其次,从长期来看,要把中国和平发展的诉求同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诉求结合起来。这个定位就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一个基本点。

记 者:在当下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中国责任论”的论调。您如何看待“中国责任论”?这种论调同您刚才所讲的,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角色是否存在冲突?

张宇燕:“中国责任论”是由其他国家的一些学者提出的说法。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希望中国能够在全球治理方面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近年来发展速度极快的大国,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整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既然得到那么多的好处,就应该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也是“中国责任论”的话外音。这个贡献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积极的贡献,就是直接帮助别的国家;另外一个部分是消极的贡献,就是比如在某些负外部性的问题上约束自身,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污染、节约能源等等。这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一种贡献。“中国责任论”的提出者,主要就是希望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工作。

国外学者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应该为世界作出相应的贡献。但是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其中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我刚才所说的权利和责任的对等问题;二是要使得中国的这种贡献既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又符合全球的利益;三是要讲求公平原则。比如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1992年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内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首先要讲“共同”二字,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打个比方说,如果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面临生存危机,那么毫无疑问,所有人都必须齐心协力、相互扶持来共同应对和解决危机,置身事外的人必然要受到大家的指责。“共同”责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了讲“区别”责任。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它们也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仍在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所以,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