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旺(右)在大棚里指导瓜农。 马路 苗凤强摄
近日,笔者来到阜城县漫河乡许家铺村时看到,400个西瓜温室大棚、300个育苗大棚犹如一片白色的海洋,一眼望不到边;8栋橘红色的电梯洋房矗立在宽阔的水泥路边,掩映在万亩森林公园和林网路渠之间。
然而10年前许家铺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如今人均收入1.5万元,年均收入超10万元的户就有70多个。村民们感慨地说,这都多亏有一个好的领路人——— 村党支部书记许瑞旺。
致富路上不让一户村民掉队
1999年6月,27岁的许瑞旺公开竞聘村党支部书记,他向乡亲们承诺,打井建防渗,不靠天吃饭;自来水入户,解决群众吃水难;调整土地,成方连片种植温室西瓜,致富路上不让一户村民掉队。许瑞旺的话句句说到乡亲们心坎上,大家把希望和信任投给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许瑞旺清楚,许下诺言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从此他起早贪黑,不辞辛苦,一心扑在工作上,一件件实事的落地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许家铺村西瓜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沙质土壤使产出的西瓜含糖量高,但沙地并没有给许家铺村带来好日子,分析了村情的许瑞旺和乡亲们商量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许瑞旺自己出钱租用推土机平整了土地,并带头把自己位置好的地拿出来,让村民们挑。在许瑞旺的带动下,党员干部也纷纷让土地,种大棚。许瑞旺自己拿出10多万元积蓄,跑银行和信用社,筹集到28万元的贷款,解决了首批80多个大棚的建设资金。
然而,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第二年春天的一场大风,差点刮碎许家铺人的心,也差点刮破许瑞旺的梦想。那时正是西瓜顺蔓的时候,一夜之间肆虐的狂风把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刮得七零八落,秧苗烂了,村民们哭了,许瑞旺哭了。“要不是许书记,我们的心就散了,一季的西瓜也就绝收了,是许书记连夜联系了县农业局技术人员,联系了竹竿、塑料薄膜,自己垫了5万元进行抢修。”说起那次的经历,村民刘爱月至今仍记忆犹新。
刘爱月说,自己在东北闯荡了多年,为生活所困,前些年回到家乡,没有房子,没有地,没有资金,正当他陷入窘境时,许瑞旺找上门来,为他调了地,还为他担保了2万元贷款,用这笔资金,刘爱月滚雪球般越做越红火,现在建起了16亩大棚和3个育苗棚,去年收入了20多万元,今年春天光育苗就收入了10多万元。
诚信金不换,“漫河西瓜”销四方
许瑞旺常说,“诚信是杆秤,掂量着村风民风,决定着许家铺村的未来,你把客户欺骗了,你的瓜再好人家也不会来收了。”几年来,外地来的客商都是电话订货,来了就装车,从来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价格比其他地方每公斤多2角钱,客商们也争着要他们的瓜。
为保证西瓜质量,规范种植,许瑞旺组织起“长青藤瓜菜合作社”,从西瓜原苗抓起,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坚持自己育苗,他们建起了500亩育苗大棚,除满足全村的2000多亩大棚西瓜用苗外,还为周边的30多个村提供秧苗,京欣、佳喜成了当家品牌,口感好、甜度高、瓜型圆、好运输。合作社统一购料、统一品质、统一价格、统一销售。“购料不用管,秧苗不用愁,技术有保障,销售有订单,咱只需种好瓜就行了,真是省时又省力。”村民们说起合作社打心眼里信服。
如今许家铺村形成了集冬暖棚、春秋棚和瓜棉间作、瓜菜间作等立体式种植格局,全村24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大棚西瓜,60余名经纪人提供配货、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每年进入5月份,来自周边省、市的客商纷至沓来,一天就能销售西瓜50多万公斤。许家铺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生产专业村,他们注册了“漫河牌”西瓜商标,连续举办了6届漫河西瓜节,“漫河西瓜”品牌叫响了京津石等大中城市。
许瑞旺把一颗心捧给了许家铺村的乡亲们,也成就了许家铺村致富的梦想,靠西瓜种植全村每年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收入1.5万元。“通过新民居建设让村庄原址475亩地复耕,腾出的土地搞养殖、特种果品种植、发展大棚葡萄,利用毗邻县城的优势建起一个以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新庄园,用积累的钱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让村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说起许家铺村的未来,许瑞旺充满了信心。(记者 陈凤来 马路本报通讯员 郝洪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