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奢靡之风,民间也泛滥
王岐山9月6日在天津调研时提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传染性强,不仅党内有,全社会同样存在,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民风,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也对党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他将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概括为: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要“面子”、不要“里子”。
中纪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党员也是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举例说,现在随“份子”压力很大,朋友结婚,3000块钱都要拿不出手了。
节日期间,奢靡之风更盛。王岐山说,中秋是传统佳节,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和情感。国庆节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近年来,不正之风浸染了节日文化,月饼、大闸蟹等节礼越送越奢华,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渐行渐远。公款购买节礼侵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去年中秋节前一天,作家冯骥才到北京开会,赶上了送礼高峰。他说,从东城到西城,用了一个半小时。
2010年9月20日,距离中秋节还有两天,当晚的长安街自东向西车辆几乎停滞不动,很多司机下车散起步来。
李欣(化名)是一个北漂,每年春节回家她都有点犯怵。家里的孩子,每个都要给红包,之前是200元一个,后来涨到了500元。
新京报日前对北京118名居民进行调查,超过7成受访者表示会在“双节”期间送礼,送礼对象多为亲朋,也有24%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双节”期间给领导送礼。
“美好的节日,近些年被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糟蹋了,变了味儿了。”冯骥才在参加王岐山主持的座谈会时说,“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糟蹋。”
“春节来临时,乘车、乘飞机再难,为什么也得赶回家,去见爹妈乡亲?”冯骥才说,乡情、亲情、友情、故乡、故土、故人比什么都重要,至于送礼,谁也不在乎礼有多重,礼轻意重。
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曹效生说,继承几千年来风俗习惯形成的社风民风,其糟粕和消极部分影响腐蚀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造成官场陋习。
节前的送礼之风,也让一些官员落马。近日宣判的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的受贿行为,很多就是发生在春节、中秋等大的节日前;温州某税务分局局长张波收受企业60多笔银行卡和提货单,也是在中秋和春节等节假日期间。
“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王岐山说,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清抑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是糟粕。“我们刚刚解决温饱、过上小康生活,决不能未富先奢、滋长享乐主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