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国中间群体与底层群体

如何认识中国中间群体与底层群体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桂勇教授访谈

摘 要: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对于未来中国究竟会走上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人们并没有形成共识。事实上,探寻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借助对中国社会诸群体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取向的分析,我们应该可以大体触摸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在这一问题上,著名青年学者、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桂勇教授率领团队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在本访谈中,桂勇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他着重分析了中间群体和底层群体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取向,以及形成这种思想状态和行为取向的结构性原因。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不同群体对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可能影响,同时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间群体;底层群体;社会心理;社会运动;社会治理

李经纬、唐鑫(以下简称李、唐):桂教授,您好。在目前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是很多人关心的大问题。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应该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决定的,而不同的群体将对此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中间群体与底层群体也属于可能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其所思所行都会影响中国的未来。因此,研究中间群体与底层群体的思想状态与行为取向对理解中国发展极为重要,对于疏导社会走向意义也极为重大。您是我国知名的青年社会学家,长期致力于社会运动和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您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很希望就此问题对您进行访谈,在进行正式访谈之前,我们能否请您谈一下您近些年在这方面的研究线路?

桂勇(以下简称桂):我以前的社会学研究比较偏重于对特定社会领域的微观考察,具体的分析视角也比较单一,但这几年来我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近 10年来的中国社会实际上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时代在召唤我们生产更多社会需要的知识。显然,社会学家无法对那些需要我们提供专业性解答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而要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源于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视角的宏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种研究思路可能带有更为浓厚的非标准化的艺术色彩,与强调研究流程标准化和研究视角专门化的主流社会学可能有很大差异。不过我想社会学应该是现实的社会学、时代的社会学,而不是纯智力活动性的社会学。

李、唐:能否谈一谈您研究中间群体与底层群体的思想状态与行为取向的具体缘由?

桂:我个人的想法是,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必须做到纵横结合,纵向上是对中国经济与政治从宏观面上进行分析,如政策与制度、结构与机制、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等;横向上是对社会的不同群体进行全方位的逐个剖析,探究其具体的观念形态与行动模式。也可以这么理解,纵向面更多关注结构与制度,而横向面更多关注思想与行动。就我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纵向面的发现更多是个人感悟式的,而横向面因为有具体的研究“抓手”———我们对不同群体进行直接的经验性观察———而具备了开展大规模研究的可能性。目前我们正组织一批人在从事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对多个职业群体的案例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来搞清楚一些问题,例如群体内部状况、思想与行动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关系、不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等。

当然,横向面的研究与纵向面的研究并非两类互不相关的独立研究。我们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这两个维度结合而形成的“坐标”来给中国社会“定位”,通过纵横交错对中国进行深度挖掘。例如,我们目前对一些群体的研究发现,群体的具体观念形态与行为模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制度性位置,而特定群体的制度性位置之形成又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系的历史演进相关。另外,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例如十年、二十年的时段)来看,不同群体的观念形态与行动本身也会反过来引起经济与政治体系的反应。一个例子是,20 世纪90 年代部分农村居民因为被相对边缘化而引发的社会行动引起了 21 世纪的政策调整,农村居民在近些年来获得了相对更好的制度性位置。顺便说一下,今天我们在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中见到了同样的被边缘化趋势。同样的故事在发生,但结果也许会不一样。不过,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社会运作逻辑却是一致的。

纵横交错的中国社会观在我们研究方法上的直接体现是,我们倾向于选择职业而不是阶层为群体分类标准。我们的看法是目前的阶层概念还是过于含糊与主观,而职业则能够比较好地把制度、结构、思想与行动等要素统一起来。职业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它是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与工作经历的结果,同时也是个人以后的社会地位的原因;它是历史演进与政策制度安排的结果,同时也是特定的观念形态与行为模式的原因。我们猜想,也许以职业为分类中轴的做法能够更好地缩减同一群体内部在制度、结构、思想、行动等多个维度上的差异,而扩大不同群体在上述维度上的差异。

李、唐:能否具体谈一下中间群体与底层群体各自具体的社会心态?

桂:所谓的“中间群体”与“底层群体”,实际上是两个太大、太模糊的概念。中国社会的诸群体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很难作出绝对的分类,特别是带有排序色彩的分类。而且,中间群体与底层群体内部的分异非常大。所以当我们笼统地谈论这两个群体时,其实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对中国社会各群体的准确描述,只有在我们对多个细分群体都进行研究之后才可能产生。但为了简明起见,也为了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粗略印象,我尝试给这两个群体一种分析思路性的描述。

为了对这两个群体的心态与行为取向进行比较分析,我想采取类似于社会学中的“理想类型”的描述手段,以突出他们各自独有的心态与行为取向,尽管这些特征并非同一群体普遍拥有甚至是多数人共同拥有。

粗略地说,无论是中间群体还是底层群体都表现出对现实的部分不满,但不满的对象不尽相同。中间群体更多地把跟现有体制有关并且借此获取利益的人群视为既得利益集团,因而对现有制度安排有不满。同时,他们小有资产,对生命与健康问题也很关心,但却缺乏保障自己资产与健康的有力手段,这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而底层群体则把一切拥有较丰富经济社会资源的人群视为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呈现出反对一切的思维模式,他们的内心充斥着对不平等的痛恨,同时缺乏对其他社会力量的信任感。

在对现有社会问题的归因方面,中间群体认为一些社会现状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所造成;而底层群体则认为是权贵集团、富人乃至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造成的。从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预期来看,中间群体希望通过法律和制度建立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保障个人权利;而底层群体则期许社会平等、政治清明,把希望寄托在权威式解决方案上。换言之,中间群体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制度改革,而底层群体则往往期待能出现特定的人物来改变他们所认为的不合理的社会状况。

当然,他们还存在其它社会心态,但以上几个方面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