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第一卷从生产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劳动价值学说

阐明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构成了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价值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人的劳动可以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已经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形式在历史上先后经过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产生货币形式。货币形式的出现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即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发展到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基本职能,其他几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社会生产和流通都不可能全面有计划进行,支配着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的是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价值规律通过竞争、供求、价格等机制发挥作用,调节着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实现优胜劣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必然产生商品拜物教。

(二)剩余价值学说

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和动机。生产剩余价值依靠资本。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任何资本家必须首先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然后才能进行生产和经营。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只有在特殊的运动中才能转化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两种流通不仅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资本流通的公式在结束时的货币量比起点时的货币量有一个增殖额。这就是说,作为商品流通的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发生价值增殖;而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却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这个价值增殖就是剩余价值。这就出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社会条件:“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