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导读(2)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2)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的唯一目的和动机就是榨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着不同职能。不变资本是转化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既然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就是因为看准了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可以创造增殖价值,因此,资本家在一定时间内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他不仅要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并且要让工人继续劳动,在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提供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来实现的。

资本家利用什么样的形式占有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呢?这就是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形式使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在表面上产生了平等交换的假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工资则把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相混同,把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进而把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起来了。因此,不揭露工资所产生的假象,剩余价值理论就难以最终确立。

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家依靠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使资本不断增殖的规律。它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动机和实质,规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这一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提供了一把钥匙。列宁曾明确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三)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及其一般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即最大限度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资本家扩大剥削的手段。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总额的不断增大,资本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资本构成分为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前者是资本的物质形态,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构成比例;后者是资本的价值构成,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比例。资本积累最初只表现为资本量的扩大,后来则是通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大不变部分而实现的。因为资本的可变部分的比例会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从而对劳动的需求也会相应递减,就会出现大量相对过剩的人口。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条件之一。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无产阶级的队伍也在增长;其结果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虽然越来越多,但他们自己却始终处于被剥削和贫困的境地,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当然,这一历史趋势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当代启示

尽管《资本论》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但是,其中许多思想观点是带有普遍性的,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一定要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劳动者日益贫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因此,社会主义要重视必要的积累,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富足、安康、有尊严的生活。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