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探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全党全社会广泛展开。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千变万化,国际形势风云万变,网络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热点新闻瞬时传播全球,在这样的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要传播真理,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网络传播,同时,网络传播也应遵循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传播规律,以发展创新的眼光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允许网络自由探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
伏尔泰说过,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很多重要的理论都是在自由讨论中获得普遍认知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论战来看,通过辩论,真理得到认识,同时也为真理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能够允许思想自由讨论,其实就是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获得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提供了保障。”[[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就是与各种思想不断斗争并不断为中国知识分子认同并接受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胡适实用主义的论战中,可见其一。五四时期,胡适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系列攻击,但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利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以及其他平台,通过发表论文,举办讲座,组织社团等形式,与当时在知识界威望极高的胡适展开公开论争。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得到了更为广发的认同,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澄清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苏俄的谣传和误解,同时也团结了一批当时思想摇摆的青年积极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积极引导网络探讨的同时,允许自由讨论,除浊扬清,推进网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创新,能为网络传播提供现实条件
十七大以来,我国在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等领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大力探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一些单位和机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创造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特别是近两年以来,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线工作的群体——中央编译局策划、组织、实施了系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在马克思主义宣传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闻热点,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们的网络传播带来了大量的宣传素材。
(一)、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作为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中央编译局与其他中央部门相比有某种特殊性,它与国际广泛交往,在国外拥有较高知名度,但国内公众对其却知之甚少。2010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在中央外宣办首开新闻发布会,使公众第一次较为详细地了解该机构及其工作情况。国内几十媒体现场采访并报道了这一事情。有媒体这样评论:“中央编译局首开新闻发布会,揭开神秘面纱”。[[3]]可见,大众对于这样一个直接肩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重要使命的单位是多么的陌生。这次,中央编译局主动贴近大众,让大众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