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

网络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

(二)、组织拍摄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

《思想的历程》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撰稿策划,并同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文献纪录片。该片史料翔实、内容新颖、视角独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百年历程进行的深情总结,是对革命前辈传播真理的深切缅怀,是对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翻译工作者奉献精神的生动展现。《思想的历程》让广大观众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编译工作的光荣与神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次巨大推动。

(三)、创建我国第一座“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

该馆为中央编译局独创,立时两年完成。该馆生动再现了10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经典著作传入中国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的高度重视。展览为是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次有力探索,对人们了解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编写新版《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

三部新画传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生动的图片、朴实的文字、清新的形式讲述鲜活真实的历史,全面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人生轨迹、理论贡献和精神境界,有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深切感悟他们的光辉品格、深刻领会他们的宝贵思想,是宣传普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读物,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一步走向大众提供了理想的途径。

三、网络热点关注群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基础

如今,各种娱乐新闻、名人新闻充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娱乐至死”的不健康网络文化侵蚀着大众眼球。而真正涉及民众生活、民生需求的社会底层新闻却少之又少,正义得不到诉求,邪恶披着合法的外衣大行其道,等等。因而,加强政府对网络的引导,创造条件,让网络贴近社会底层,关注民生,让民众主动靠近理论学习理论。

(一)创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内容创新,没有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生动新鲜的内容,再好的语言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在具备了好的内容的基础上,假如没有富有特色的语言表现形式,也难以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现实潜在危险是,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成为大众话语体中不熟悉和不愿主动触及的东西,许多人在形式上维护,但在实际上并不予以认同。如何打破这种困局,只有采取切实的行动,与人民群众为伍,用自己的语言说话,体现自己的语言特色,体现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才能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

(二)以柔性手段开发网络资源,让理论贴近大众

如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网络媒体在促进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加快了多元文化的传播,同时使得各种文化碰撞的程度愈加激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滞后且容易封闭,人们的认知程度往往高度一致,人群的个人信仰与社会认同感较高,社会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马克思主义传播往往采取硬性灌输的方式进行。在网络时代,人们获取认知信息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已不同如以前。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1950 年,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缓进,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这句话说明理论宣传不应采取强制办法。在今天的时代,强制性手段易生逆反心理。因此,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大众认知为准,从现实需求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论进行传播,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网络文化的包容性

先进的文化代表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具有普遍性和高度的涵盖性。“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的价值取向与政治态度是多元的、有差异的, 合理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需要合理引导,从而发挥文化最大的社会效用。”[[4]]

目前,互联网、手机、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传统媒体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草根阶层能够直接通过新兴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感官认识,传统文化自身魅力在网络时代得到彰显。因此,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其对中国社会的导向性作用,就必须具有兼容并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以增强自身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它需要从实践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并不断加以丰富,并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统领地位,同时,也体现它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尊重;既体现它的历史延续性, 又体现它的时代特色;既发挥它的政治感召力,又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四、打造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独立网络平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上理论阵地建设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执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并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大多数执政党在加强对电视、广播、 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控制的基础上,还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大量地进行网络传播,以图在互联网上赢得自己的地位。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 我党历来重视新型媒体在大众中的引导作用,主流媒体在大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且无可替代的地位,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体系。在新时期,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我党的新闻传播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我们应该克服目前的困难,积极推进网络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建设。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资源网络发展概况

马克思主义资源网络平台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也较慢。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比较落后,资源保障不足,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科学发展及人们的需要,这种落后的建设状况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02年12月,李长春同志在视察中央编译局文献资源建设情况时,指出要加快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数字图书馆,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良好的基础。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新世纪,我党在思想建设领域又一重大举措,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增强了活力。之后,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收藏丰富的几家单位积极行动,如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等,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快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建设的步伐,开通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大大丰富了网络马克思主义文献数字资源。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