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

网络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

虽然如此,我们国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建设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缺乏建立统一协调机制,重复建设较多,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原创信息少,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力量;网站编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资源匮乏,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及时贴近大众需求;网站内容单一,缺乏有研究力度和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等等。

因此,要满足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以及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文献数字资源的需求,需要我们站在改革与发展的角度来全面重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数字资源建设。

(二)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建设的道路

随着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也一定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相应得到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正逐渐加大投入,努力建设更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如同国内大多数学术性网站一样,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除了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协调机制,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1.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立统一中积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时代性和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之举,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大众化和国际化是当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理论战线的重要任务,不仅要提高全体中国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且还要大大提高文化软实力。

2.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国家在法律授权,经济投入,管理负担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成为“行为主体”,从战略高度制定中国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定位网站的职能、服务目标和内容,引导建立与网站性质相符合的,与研究和大众需求相适应的网站群,实现信息内容服务模式多样化、专业化和系统化。[[6]]

3.要重视网络原创信息建设,信息内容是网站的生命所在,要努力把最新的动态信息反馈给大众。由于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管理不善等原因,目前大多数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网站的原创信息量少,且新信息的发布迟缓,跟不上读者的需求。

4.提高学术群体参与网上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意识,群策群力,让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增强理论的感召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最了解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他们直接面向受众,了解受众的需求,能把握传播的方向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 李丽娜。《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开来的启示》。北京日报,2010年3月29日。

[3] 郭金超。《中央编译局首开新闻发布会 揭开神秘面纱》。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9日。

[4] 蒯正明,杨新宇。《网络社会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理论探索,2010年第26卷第5期。

[5]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5] 张远航。《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7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