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

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

(三)、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网络文化的包容性

先进的文化代表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具有普遍性和高度的涵盖性。“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的价值取向与政治态度是多元的、有差异的, 合理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需要合理引导,从而发挥文化最大的社会效用。”[[4]]

目前,互联网、手机、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传统媒体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草根阶层能够直接通过新兴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感官认识,传统文化自身魅力在网络时代得到彰显。因此,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其对中国社会的导向性作用,就必须具有兼容并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以增强自身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它需要从实践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并不断加以丰富,并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统领地位,同时,也体现它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尊重;既体现它的历史延续性, 又体现它的时代特色;既发挥它的政治感召力,又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四、打造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独立网络平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上理论阵地建设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执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并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大多数执政党在加强对电视、广播、 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控制的基础上,还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大量地进行网络传播,以图在互联网上赢得自己的地位。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 我党历来重视新型媒体在大众中的引导作用,主流媒体在大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且无可替代的地位,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体系。在新时期,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我党的新闻传播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我们应该克服目前的困难,积极推进网络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建设。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资源网络发展概况

马克思主义资源网络平台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也较慢。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比较落后,资源保障不足,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科学发展及人们的需要,这种落后的建设状况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02年12月,李长春同志在视察中央编译局文献资源建设情况时,指出要加快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数字图书馆,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良好的基础。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新世纪,我党在思想建设领域又一重大举措,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增强了活力。之后,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收藏丰富的几家单位积极行动,如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等,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快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建设的步伐,开通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大大丰富了网络马克思主义文献数字资源。

虽然如此,我们国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建设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缺乏建立统一协调机制,重复建设较多,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原创信息少,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力量;网站编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资源匮乏,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及时贴近大众需求;网站内容单一,缺乏有研究力度和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等等。

因此,要满足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以及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文献数字资源的需求,需要我们站在改革与发展的角度来全面重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数字资源建设。

(二)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建设的道路

随着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也一定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相应得到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正逐渐加大投入,努力建设更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如同国内大多数学术性网站一样,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除了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协调机制,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1.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立统一中积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时代性和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之举,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大众化和国际化是当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理论战线的重要任务,不仅要提高全体中国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且还要大大提高文化软实力。

2.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国家在法律授权,经济投入,管理负担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成为“行为主体”,从战略高度制定中国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定位网站的职能、服务目标和内容,引导建立与网站性质相符合的,与研究和大众需求相适应的网站群,实现信息内容服务模式多样化、专业化和系统化。[[6]]

3.要重视网络原创信息建设,信息内容是网站的生命所在,要努力把最新的动态信息反馈给大众。由于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管理不善等原因,目前大多数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网站的原创信息量少,且新信息的发布迟缓,跟不上读者的需求。

4.提高学术群体参与网上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意识,群策群力,让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增强理论的感召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最了解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他们直接面向受众,了解受众的需求,能把握传播的方向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 李丽娜。《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开来的启示》。北京日报,2010年3月29日。

[3] 郭金超。《中央编译局首开新闻发布会 揭开神秘面纱》。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9日。

[4] 蒯正明,杨新宇。《网络社会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理论探索,2010年第26卷第5期。

[5]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5] 张远航。《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7月。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