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全党全社会广泛展开。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千变万化,国际形势风云万变,网络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热点新闻瞬时传播全球,在这样的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要传播真理,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网络传播,同时,网络传播也应遵循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传播规律,以发展创新的眼光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允许网络自由探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

伏尔泰说过,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很多重要的理论都是在自由讨论中获得普遍认知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论战来看,通过辩论,真理得到认识,同时也为真理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能够允许思想自由讨论,其实就是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获得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提供了保障。”[[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就是与各种思想不断斗争并不断为中国知识分子认同并接受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胡适实用主义的论战中,可见其一。五四时期,胡适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系列攻击,但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利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以及其他平台,通过发表论文,举办讲座,组织社团等形式,与当时在知识界威望极高的胡适展开公开论争。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得到了更为广发的认同,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澄清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苏俄的谣传和误解,同时也团结了一批当时思想摇摆的青年积极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积极引导网络探讨的同时,允许自由讨论,除浊扬清,推进网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创新,能为网络传播提供现实条件

十七大以来,我国在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等领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大力探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一些单位和机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创造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特别是近两年以来,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线工作的群体——中央编译局策划、组织、实施了系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在马克思主义宣传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闻热点,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们的网络传播带来了大量的宣传素材。

(一)、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作为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中央编译局与其他中央部门相比有某种特殊性,它与国际广泛交往,在国外拥有较高知名度,但国内公众对其却知之甚少。2010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在中央外宣办首开新闻发布会,使公众第一次较为详细地了解该机构及其工作情况。国内几十媒体现场采访并报道了这一事情。有媒体这样评论:“中央编译局首开新闻发布会,揭开神秘面纱”。[[3]]可见,大众对于这样一个直接肩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重要使命的单位是多么的陌生。这次,中央编译局主动贴近大众,让大众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组织拍摄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

《思想的历程》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撰稿策划,并同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文献纪录片。该片史料翔实、内容新颖、视角独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百年历程进行的深情总结,是对革命前辈传播真理的深切缅怀,是对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翻译工作者奉献精神的生动展现。《思想的历程》让广大观众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编译工作的光荣与神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次巨大推动。

(三)、创建我国第一座“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

该馆为中央编译局独创,立时两年完成。该馆生动再现了10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经典著作传入中国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的高度重视。展览为是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次有力探索,对人们了解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编写新版《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

三部新画传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生动的图片、朴实的文字、清新的形式讲述鲜活真实的历史,全面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人生轨迹、理论贡献和精神境界,有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深切感悟他们的光辉品格、深刻领会他们的宝贵思想,是宣传普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读物,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一步走向大众提供了理想的途径。

三、网络热点关注群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基础

如今,各种娱乐新闻、名人新闻充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娱乐至死”的不健康网络文化侵蚀着大众眼球。而真正涉及民众生活、民生需求的社会底层新闻却少之又少,正义得不到诉求,邪恶披着合法的外衣大行其道,等等。因而,加强政府对网络的引导,创造条件,让网络贴近社会底层,关注民生,让民众主动靠近理论学习理论。

(一)创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内容创新,没有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生动新鲜的内容,再好的语言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在具备了好的内容的基础上,假如没有富有特色的语言表现形式,也难以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现实潜在危险是,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成为大众话语体中不熟悉和不愿主动触及的东西,许多人在形式上维护,但在实际上并不予以认同。如何打破这种困局,只有采取切实的行动,与人民群众为伍,用自己的语言说话,体现自己的语言特色,体现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才能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

(二)以柔性手段开发网络资源,让理论贴近大众

如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网络媒体在促进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加快了多元文化的传播,同时使得各种文化碰撞的程度愈加激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滞后且容易封闭,人们的认知程度往往高度一致,人群的个人信仰与社会认同感较高,社会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马克思主义传播往往采取硬性灌输的方式进行。在网络时代,人们获取认知信息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已不同如以前。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1950 年,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缓进,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这句话说明理论宣传不应采取强制办法。在今天的时代,强制性手段易生逆反心理。因此,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大众认知为准,从现实需求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论进行传播,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