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援助与感恩”式的传统思路
在致力于经济一体的时候,要超越“援助与感恩”式的传统思路,否则善意也会导致反感。我们往往将加强西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所提供的必要的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等,称之为“援助”,并把一些建设项目称之为“援建项目”,把一些人员称之为‘援建人员’,可能并不是一个恰当的称谓。因为,每个人或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在相对优势地位的汉族,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其他兄弟民族的尊重。这种尊重并不只是口头表示或需要做出什么姿态,而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验,要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的角度上去体会对方的心情。“援助与感恩”模式会触及少数民族同胞的自尊心。一个国家内的兄弟姐妹之间,只有双向互助,没有单向的“援助”,只有大家的心息相通,不需要再三地强调“感恩”。事实上,感情交流是双向的,经济一体也是双向的。笔者在青海玉树地震后去了灾区,玉树的干部群众常说的一句话是,“他们知道感恩,感谢全国人民对玉树的挂念与关心”,但笔者认为,我们也要对玉树这样的民族地区“心存感激”,因为,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经济发展,也要守卫这片“净土”,他们不愿让可可西里保护区、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受到任何破坏。
完善中国民族事务的话语叙述
完善中国民族事务的话语表述,需要用现代性话语表述中国民族事务,需要用正面话语引导中国民族关系,需要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展现中国民族进步,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需要用现代性话语表述中国民族事务。首先,要摆脱历史依赖。中国是拥有5000年不间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众多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的话语叙述对历史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但是国际关系是很健忘的,国际社会往往关注一个国家正在做什么,而不是历史上做过什么。2010年,笔者在科索沃访问时遇到一位美国外交官,他说:“科索沃已经独立两年,不论其独立理由是否充分,但独立的科索沃已经成为现实。中国是一个大国,要承认这个国际事实,而不是不负责任的‘视而不见’。”我对他说:“我不跟你讲元朝、明朝,只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一个全球公认的事实,为什么有些美国人还在否认这个事实,如此是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听后,这位美国外交官哑口无言。因此,我们要摆脱历史依赖,从现实中找寻“麻烦制造者”的软肋,用他的话语来封他的嘴。其次,要注意话语叙述的针对性问题。例如,我们在国外对待达赖是从反分裂、维护主权这个角度应对的,而达赖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即西藏的民族宗教问题、文化保护问题、人权问题等,导致我们的应对缺乏针对性。此外,达赖在国外的活动主要依靠公民社会,而我们靠的是外交部、驻外使领馆,效果自然不够理想。所以,我们的话语对象和交流平台不仅要针对国际社会的各国政府、知识精英,也要针对国际社会的普通民众、一般受众。
第二,需要用正面话语引导中国民族关系。话语塑造的关键是通过积极的话语引导民族关系。例如,在中国,我们常描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后,有一种新的表述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就表达的效果而言,前一种描述强调“合二为一”,后一种则突出了“类型显著性”,即在强调两者不同特性的基础上呼吁要“顾全大局”。显然,前一种表述是积极的话语引导,后一种表述则未必产生好的效果。当然,最好的话语描述是“不分你我”。此外,在中国民族关系的学术研究中,不要总是用“国家分裂”等负面词汇与其搭配。因为,如此的分析可能会遭遇“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这一效应的内涵就是:如果我们把对某民族的强烈负面预期作为环境信息传达给对方,就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从而导致这种预期变成现实。负面语境或情境过多,民族主义情绪便得以提升或动员,而恐惧会导致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在技术环节中,我们不要总是在外交等国际场合让别国领导人郑重承诺: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承认某某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必须公开表态不支持某某民族的分裂主义运动。基本的逻辑是:“如果领土是自己的,干嘛总是要求别人承认”,我们要有自信;另一方面,对别人反复提“闹心的事”,会提醒国际社会这是中国的软肋,甚至会有人就此“要挟”。
第三,需要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展现中国民族进步。在我国,新闻报道、电影电视节目、书籍等媒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涉很少(即使有往往也是自焚、恐怖事件等负面内容),因为题材太过敏感,所以能不涉及就不涉及了。其结果是,大家对民族地区存在诸多误解甚至担忧,担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安不好、民族之间的关系紧张……可见,媒体对民族事务的报道缺位,导致人们内心的疏离,当主流媒体、正面报道缺位时,谣言、小道消息就会四起。因此,媒体要多介绍祖国的边疆地区,加强全国人民对边疆地区的了解,了解少就会不重视、就会有偏见。
最后,要加强对中国民族事务的前瞻性研究。目前,学术研究的严峻工作是,如何建立各民族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即通过共同价值来凝聚全体中国人。简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她不仅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共同体,更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价值共同体。只有抱着“尊重细节、投入感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才能把中国的民族关系维持在健康的轨道上,这也是中国在21世纪和平崛起的软实力的根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