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读懂“过劳死”年轻化释放的危险信号(2)

【案例】读懂“过劳死”年轻化释放的危险信号(2)

30岁至60岁人群成“慢性病大军”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专家表示,“过劳死”大多是对原有疾病没有进行正确或及时治疗,再加上自己对平日不适症状的轻视或忽视,以致酿成惨剧。而工作压力、过度劳累、紧张应激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陈志恒主任介绍,如今30岁至60岁人群已成“慢性病大军”,他们大多是职场上的精英,长期处于职场压力、生活压力中,平时生活不规律,有的吸烟、饮酒、熬夜,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面对婚姻、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时,连续的加班熬夜应酬、长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潜伏的慢性疾病蓄积已久,突然暴发,便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肌梗死、脑出血,发生猝死。

再加上现今社会的工作内容由体力逐渐向脑力转变,年轻的“80后”和“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承受的社会压力大;有些人天生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也容易患病;甚至还有一些人周末熬夜饮酒、吸烟并服用刺激性药物,种种原因,最终给人的心脏和脑血管造成高负荷,引发心血管疾病。

“过劳死”者都曾有被忽略的预警信号

埋怨“过劳”不如正视和改变。专家介绍,大多猝死者生前都有一些征兆,例如疲惫、睡眠紊乱、头痛、耳鸣、失眠,甚至有心前区疼痛等明显症状,但都没重视,这些其实都是预警信号。

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冠心病之类的疾病肯定与自己无缘,可事实上,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下,年轻人的血管也会硬化,出现斑块。一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会大面积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其危害性会更大。与老年人不同,大多数年轻人在心梗发作前,往往都能找到明显诱因,例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

专家提醒,对于长期从事高负荷、连续工作,且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青壮年等易“过劳”的人群,至少每年应体检一次,科学认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病率高的常见病,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正规治疗。

“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应尽量保证生活规律,按时进餐、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要学会主动休息。吸烟的人最好戒烟,及时排解烦闷、焦虑等情绪。如果工作劳累后,出现了失眠、厌食、胃痛等身体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过劳死"仍属法律盲区 死者很难获得相应赔偿

在超负荷的工作、购房买车、教育子女的责任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多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因“过劳”而丧失生命。而在我国,劳动保障范畴内尚不存在“过劳死”的概念,“过劳死”目前仍属法律盲区,“过劳死”者很难获得相应赔偿。

“过劳死”的法律盲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为60万,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意味着,每天约有1600人死于因劳累引发的疾病,且过劳死有年轻化的趋势。

2013年5月13日,奥美中国北京分公司一名年轻员工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4岁。

2013年6月17日,在高温下连续上班12小时后,安庆谢德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员工李哲当晚在家中再也没有醒来。

2013年7月15日,著名的淘宝电商―淘品牌御泥坊前董事长吴立君突发脑疾在长沙去世,年仅36岁。

近年来,因“过度劳累和生活压力,以及内心郁积的焦虑”引发的“过劳死”的还有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37岁的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32岁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