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人民社会是“中国梦”最大动力(5)

胡鞍钢:人民社会是“中国梦”最大动力(5)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首先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情况。从2001年的730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3.04亿人,覆盖人口比例从2001年的5.7%增加到96.8%。⑩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由2005年的1.79亿人提高至2011年的8.32亿人,人均筹资由2.1元提高至246.2元,补偿受益人次从1.22亿人次提高到13.15亿人次。11其次是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情况。于2009年下半年和2011年先后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2011年上半年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截至2012年9月底,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3年来,各级财政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目前全国有1.24亿城乡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12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从政策评估的角度来看,即使是在过去4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也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核心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4.3%之间。“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累计达到5700万人,超过了“十一五”规划4500万人的预期目标;2000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个体户就业人数为3404万人,到2011年达到12139万人,净增加8735万人,13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从全球视角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大约有2亿人没有工作,其中多数为女性,青年人(25岁以下)失业者达到了7500万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挑战。14而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美国就业人数从1.461亿人减少至1.391亿人,却摧毁了700万就业岗位。从国际视角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欧美日三大经济体都在摧毁就业,而中国“一枝独秀”,超大规模地创造了就业。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城乡居民最重要的家庭财产或不动产就是住房。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2.7平方米,15我们估计,城镇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123亿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26亿平方米。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6.2平方米,16我们估计,农村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207亿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38亿平方米。城乡合计,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330亿平方米增至2011年的464亿平方米。这反映了城乡居民家庭住房资产的大规模普遍增长。

十年来,中国十几亿人民的民生改善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是社会主义因素最强化的时期,党和政府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最大的时期,还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体系最重要的时期。我们的事后评估表明,做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十年大改观”,这就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将如期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梦想。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