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人民社会是“中国梦”最大动力(6)

胡鞍钢:人民社会是“中国梦”最大动力(6)

人民社会的治理方式是走群众路线

从治理的层面看,人民社会要创新社会管理,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过程中的创造。群众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包含两个核心的内容,一个是群众观点,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民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依靠群众的重要方式就是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利益和奋斗目标,组织起来共同奋斗。因此,“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17群众路线的另一个内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回到群众中去,循环往复,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工作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与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人民社会中的政府与群众是一体化的,而不是对立的。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不是相互冲突的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执政者通过关心人民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凡是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18群众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与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命运、利益、活动联系起来,群众路线使国家从人民社会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也从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与经验,纠正了在认识上的错误,使路线、政策和具体的工作都能更好地回应群众的需求,得到群众的支持。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其根本要求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基于对群众的需求和意愿的了解,从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出发。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把分散的人民利益、意见、经验集中起来,成为行之有效的方针和政策,并能不断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和改革体制机制,从而使公共政策具有尽可能大的包容性和远见性,使体制机制能根据实际情况和所需要承担的任务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人民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人民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充满活力的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了各尽其能的舞台,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党中央、国务院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一是尊重人民,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对于这些利益诉求,积极整合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并给予反馈,尊重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诉求;二是尊重人民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四是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五是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活力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