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我在宁夏履新一个多月后,在到基层调研、熟悉情况时去了闽宁镇,这个镇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状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9月上旬,我再次到闽宁镇专门蹲点调研,先后走访了2个村10多户群众,与他们同吃同住,到葡萄园参加劳动,到企业、学校了解情况,看望镇上的老党员。回来后,所见所闻不时在脑海浮现,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一直萦绕于怀。看到闽宁镇的巨大变化,看到绝大多数群众过上了富裕安康的日子,我感到很欣慰。同时,看到闽宁镇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群众还没有脱贫致富,心里也很沉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群众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党员干部,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忧,才能切实担负起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责任。
扶贫先扶志,只有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扶贫开发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走进闽宁镇,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群众都怀揣梦想、充满期盼。蹲点头一天,我来到闽宁镇福宁村。这个村有2516户1万多人,是闽宁镇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村。与村干部、村民聊了一上午,我基本搞清楚了闽宁镇的创业发展历史。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上的一片戈壁滩,虽说距首府银川市仅百十里路,但自然环境却有天壤之别。开发之初,这里没有电,没有路,没有防护林带,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种的地要靠自己动手开垦,可谓一张白纸。至今一些年纪大的移民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苦岁月,仍然感叹不已,过去的“烈日”、“风沙”和艰苦场景已深深烙在他们的记忆中。当时,他们住在没有水电的土坯房里,白天在地里劳作,夜里听大风怒号。这里位于贺兰山风口的下风向,是全国日照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夏天炽热的太阳晒得人没处躲,冬天大风卷着沙尘刮得没完没了。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移民群众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整日在戈壁滩上修路架桥、挖沟挑渠、开荒整地。这里土壤砂砾层厚,大大小小的砂砾占了一少半,连钢锹都插不下去,别说种庄稼了。开好一片地,得用筛子把砂砾一点点筛拣掉,留下的土壤才能耕种。闽宁镇4.3万亩耕地,就是这样一分分、一亩亩筛出来的。有时开好的耕地、挖好的沟渠一夜之间又被风沙埋掉,修好的路、安好的扬水泵站不时被山洪冲垮,盖好的房屋、砌好的院墙经常被暴雨冲塌,即将成熟的庄稼也经常被冰雹砸得七零八落。说起这些,年纪大的移民总是重复着同一句话“当时让人死的心都有”。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怀揣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沟渠让风沙埋了,他们再开挖;道路让洪水冲垮了,他们再整修;房屋被暴雨泡塌了,他们再翻盖;庄稼绝收了,他们再播种。凭着这股坚韧不拔的精神,闽宁镇的面貌一年年发生了变化。防护林带长起来了,肆虐的风沙被压下去了,果园良田多起来了,油路四通八达了,烈日也不再“追着人晒”了,再也感觉不到昔日戈壁滩的蛮荒了。镇党委、政府驻地也已发展成一个像模像样的小城镇,道路宽阔,店铺林立,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