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强不强,关键是掌握一技之长
在闽宁镇蹲点中我感受到,闽宁镇的发展变化,一部分群众之所以能走上富裕之路,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员干部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现在,许多群众经常念叨已离世8年多的老书记李双成。镇上同志介绍,以前闽宁镇是全县矛盾最多、最贫困的乡镇。2004年,时任永宁县委副书记的李双成同志主动请缨兼任闽宁镇党委书记,上任后他很快解决了影响当地发展和稳定的14件历史遗留问题,完成了自来水管道改线工程,建成了3所中小学校和镇文化站,建设了养殖小区和菌菇基地。为改善这里的生产生活环境,李双成带领干部群众在道路两旁和村庄周围种下了一排排杨树,如今这些杨树已经成林,守护着闽宁镇的山山水水。移民群众说,正是因为有一批像李双成这样“硬邦”的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撑着,带领他们干着,他们才挺过了难关。
2008年福宁村班子改选时,杨登福当选为村主任,2011年镇党委任命他为福宁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杨登福一方面坚持自己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移民群众致富想法子、出点子、找路子。他组织群众建设万亩酿酒葡萄园,组建养殖合作社,发展劳务产业,搞农村互助资金,实行村务公开和便民服务代理,今年又利用地处镇区、紧靠国道的优势发展服务业,为群众打开了一条新的致富门路。在与杨登福交谈中,我了解到,2012年春天,杨登福力主为村里酿酒葡萄园投了农业保险,当时一些群众不理解,认为瞎花钱,因为支书坚持才勉强投了保。当年夏天由于连续阴雨,葡萄发生了严重霜霉病,几乎绝收。福宁村因为投了保,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而附近没有投保的村则损失惨重。今年再办农业保险,不用干部动员,群众自觉自愿就办好了。移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了。现任村主任吴天勇也是这样的人,他不仅个人从事劳务输出和运输,还组织村民承包各种工程,增加收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福宁村的经济发展快了,移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了。
调研走访中,我发现许多致富能人是党员。党员赵鸿是福宁村北8组的农民,16岁就离开西吉老家外出打工。1998年移民到闽宁镇玉泉营后,由于他进过城、打过工,有了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人脉,就在村里挑头组织劳务输出,后来又创办建材厂,一步步摆脱穷日子,成了周围有名的能人。与赵鸿同村的王瑞刚、马喜国,木兰村的马文林、马凤成等也在不同领域创出了一番事业,成为闽宁镇数得着的致富能人。一些富裕起来的能人主动发挥“先富”带“后富”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创业。福宁村养殖合作社社长喜银福是靠贩牛发家的经营大户。他有一套“相牛”绝技,经他估算的活牛产肉量误差不会超过10公斤。去年喜银福被选为养殖合作社社长后,出资50万元,并贷款120万元,转借给合作社社员买“架子牛”,社员只还本钱,不付利息。合作社育肥出栏的肉牛,喜银福全部收购,解决了社员的后顾之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