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群众能率先走上富裕之路,而有的群众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我盘点了一下闽宁镇各行各业的创业能人,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有闯劲、能“下苦”外,他们还都有手艺、有技能,眼界开阔,头脑灵活。在闽宁镇文化教育中心,我看到400多名农村妇女正在接受中银绒业公司羊绒纺织专业技能培训,几个月后他们将在家门口转变为产业工人。镇党委书记钱冬向我介绍,闽宁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现在当地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73%,而且还在逐年上升,收入较高有固定工资的群众,基本上都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或者都是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有一技之长。
村里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主要看领头人。在闽宁镇蹲点调研中,我看到,凡是支部和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好的村,经济发展就好,群众的生活也好。因此,必须把村级班子配强,把带头人选好,村级组织建设加强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提高了,干群关系就和谐了,干部群众一起干事创业的决心就坚定了,就能把群众的心思引导到一心一意谋富裕、谋发展上来。现在一些群众穷,主要是穷在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技能上。扶贫开发只有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形势,把大力发展教育作为治本之策,使老百姓具有创业就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本领,才能使贫困群众、贫困家庭拔掉“穷根”、脱贫致富奔小康。如果我们的村支部书记都是致富能手,党员都是致富能人,群众都有一技之长,那么我们的扶贫开发将势不可挡。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念好致富经是信教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闽宁镇的人口主要来自西海固地区各县,还有为数不少的自发移民、流动人口。闽宁镇又是回族聚居地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伊斯兰教不同教派、门宦的信教群众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地区社会情况一般都比较复杂,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会多一些。2004年以前,闽宁镇曾因群众上访多,两年之内“撂倒”了两任镇党委书记、三任镇长。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与干部群众交流中,我感觉这里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村风民风淳朴,干部作风扎实,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大家都把主要心思用在了谋发展、奔小康上。
在与闽宁镇清真大寺的阿訇刘德馨交流时,他说,这些年市、县、镇的领导经常到清真寺来,和我们谈心、交心,把党委、政府的一些政策要求随时和我们沟通,我们也结合讲经向信教群众宣传,我们能为党和政府尽些心、出些力,感到很自豪。前段时间,自治区组织我们阿訇到区内外一些地方学习考察,我们看到各地欣欣向荣的景象,再看看我们闽宁镇,还有那么多贫困群众,总觉得我们这些宗教界人士也要为闽宁镇的发展做点事,有时也有经商、办企业的念头。最近,自治区出台了《宗教事务若干规定》,我们这些宗教人士首先学习理解和遵守,并利用礼拜、讲经等机会,向信教群众宣传,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有些事不说大家不知道,说了大家都能明白,把道理讲清楚了大家都能理解,也能自觉遵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