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里的移民群众坚持了下来?在与移民群众的攀谈中,听不到什么豪言壮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地方只要能下苦,就能吃饱,就能过上好日子”,“这里离银川近,周围企业多,打工方便”,“农民嘛,不在地里下苦,难道吃沙子顶饱?”这些朴实的话,折射出的是一个求温饱、奔小康的梦想。正是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有些微不足道的梦想,却支撑着他们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奇迹。对中国农民而言,有一套好的住房一直是他们的梦想。闽宁镇有的移民讲,20多年来他们的住房换了4次。第一次是移民开荒时搭建的土坯房,第二次是解决温饱问题后建造的砖包房(土坯房外层包砖),第三次是生活改善后建造的砖房,第四次是近年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建造的楼房。今天,闽宁镇虽然还有少数土坯房、砖包房,但大部分都是砖房,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多是楼房。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如果30年算一代人的话,闽宁镇的创业者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干了过去几代人才能干成的事,他们就是凭着一股劲,一种不达目的不甘心、不罢休的精神,向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走近。
扶贫先扶志,这是闽宁镇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闽宁镇的移民都是自发的移民,他们能让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今日的特色小镇,首先靠的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靠的就是“能下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现在宁夏正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我想,在移民搬迁中,首先要尊重群众的意愿,群众有了这种意愿,就有了脱贫致富的自觉,就会主动想办法、找门路,能积极主动干起来。如果只靠政府动员、做工作,即使把群众搬迁出来,搬到条件好的地方,他们也会有许多依赖思想,干什么也都靠着政府帮助和支持,这样是难以过上好日子的,即使脱贫了也会返贫。因此,扶贫开发首先要调动困难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样贫困群众才能在各方面的帮助、支持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负重自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