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种感受,我与镇村干部进行了交流,共同商量、探索闽宁镇的发展。福宁村党支部书记杨登福说,我感到闽宁镇的城镇建设有些慢,街道、住房、绿化这些都没有规划好,不像人家有些地方的小城镇建得很漂亮、很整齐,看了也舒服。前任镇党委书记纳金东说,这些年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了闽宁镇大量的支持,但比较分散,撒了胡椒面,成效不明显,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引进几家企业、建几个厂子,既能把镇上的经济带起来,也能给群众提供些就业岗位。武河村党支部书记马生昌说,我们闽宁镇也有几个产业,葡萄种植、黄牛养殖、劳务输出、菌草培育,做了好些年也没有做出个规模和品牌,老百姓也没有从中得到多少收入、挣到多少钱。听了大家说的,我也对闽宁镇的发展作了一些思考,在交流中我鼓励他们,要高起点、系统地做好闽宁镇的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产业,建好移民扶贫产业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引进一些好企业,建设一批好项目,同时要建设好镇村班子,用有形的业绩、有为的政绩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力争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走在全区前列,打造宁夏扶贫开发的样板镇。
时隔四个多月,第二次来到闽宁镇时,我发现这里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镇上到处都能见到现场建设的工地,园区的一些基础设施正在加紧施工,镇容村貌整洁了,街道的林带建设、村庄的绿化美化、渠道的砌护也搞起来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镇党委书记钱冬介绍说,这几个月,我们做了大量工作,请专家帮助编制了闽宁镇的发展规划,开展了环境大整治,拆除了一些老旧和违章建筑,启动了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民族特色村、闽宁产业城、闽宁扶贫产业园也已开工,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好项目。
蹲点调研中,我见到了来自福建的几位企业家,他们从远隔万里的八闽大地来到宁夏发展,有的在闽宁镇投资置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效益。福建籍侨商陈德启投资7亿多元,在闽宁镇建起了3万多亩的葡萄种植基地和酒庄,吸纳了1000多人就业,其中固定员工就有300多人。他说,福建省号召我们到宁夏发展,我们认为在贫困地区办企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既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尽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在这里投资发展心里很踏实,没有什么顾虑,办事很顺利。听说自治区提出要把宁夏的投资发展环境打造得在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下一步我想把葡萄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在闽宁镇新建的扶贫产业园,我遇到了投资建设葡萄酒厂的福建籍企业家苏长山和他从法国、意大利聘请来的葡萄酒专家。通过聊天我了解到,在苏长山的带动下,已有4家福建籍企业进入了产业园。镇上的群众说,福建的一些企业到闽宁镇,给我们这些移民群众带来了希望,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收入有了来源,能从土里刨食的农民变成领工资的工人,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