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统筹
主持人: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存在什么问题?应依据怎样的原则进行改革?
吴敬琏: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基金的行政管理和基金的经营运用分开,但是没有做到。2002年辽宁的钼矿事件发生以后,朱镕基总理请刘遵义教授做了一个方案,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这个基金虽然建立了,但只是作为国家财政的特殊后备。2004年美国专家彼得·戴蒙德教授等访华,重提此事,但几经周折,最后还是没有形成文件,虽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确实想在这种分开的条件下成为代理职工管理他们的个人账户的机构。我看应当把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吴晓灵:中国存在路径依赖,社保制度不仅呈破碎化,而且承诺太多。目前中国有太多的公共医院,医疗卫生未来会出现巨大的缺口。此外,如果中国不加快统筹养老问题,将来就会很麻烦。现在劳务输出省的养老金是亏空的,但打工者年龄大了之后可能会回到输出省。劳务输入省人口年龄较低,养老金存在盈余。东南沿海劳务输入省的保障水平很高,尤其是广东深圳等,农民工年轻时在这些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社保金,这导致沿海和内陆差距会越来越大。我建议养老问题上要加快全国统筹,这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公平。在此基础上国家也可以适当宏观调控。
加快统筹养老保障制度
主持人:面对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我国应如何建立养老方面的保障制度?
熊军:老龄化的影响需要从两个视角进行观察。
首先是实体经济视角。养老问题是劳动者和退休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当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充足时,解决养老问题才有一个较好的基础,才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以供分配,因此,应对老龄化需要有较好的长期经济增长,这是一个重要前提。应对老龄化挑战,要通过资本替代劳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制度改革等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养老储蓄,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资本,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是财务收支视角。解决养老问题,除了政府应尽的责任,还需要调动企业、家庭的积极性,大家共同努力,运用多方面资源实现老有所养,此外,这样做还有利于分散养老风险。海外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他们在进行参数改革的同时,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即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政府提供基本养老保障,更高的养老待遇由企业和家庭提供。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单一,社会心理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障,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储蓄还没有发展起来,政府的养老责任沉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基本养老保障提供20%-30%的替代率,补充养老保障也提供20%-30%的替代率,再加上个人养老储蓄,总的替代率可以达到60%-70%,有效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而总待遇水平并没有下降。这些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要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储蓄的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