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机关如何与记者打交道

政法机关如何与记者打交道

政法机关因为任务的特殊性,受舆论和媒体记者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部门。如何与媒体及记者打交道,已成为新形势下政法机关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做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与记者打交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经过多年熏陶,政法机关积累了不少和记者打交道的经验,但仍有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害怕”记者。拒绝与记者见面,对记者不想见、不愿见,特别是对自认为见了没好处的记者,采取拒而不见的办法。二是“对付”记者。虽然也见了面,但避而不谈实质性问题,尤其是对敏感问题,要么避重就轻,要么吞吞吐吐。三是“忽视”记者。不愿和记者打交道,忽视新闻报道内鼓干劲、外树形象的作用,使得社会对这个系统、这个行业了解不多、理解不够,甚至产生误解和抱怨。四是“怀疑”记者。少数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没有采访资质的聘用人员或假记者)搞虚假新闻或有偿新闻,一些干部认为其他记者也是这样,不分青红皂白把个人主观印象强加给无辜的人,对大多数记者失去信任。 

与记者打交道中,还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能力不够的问题、功利主义的问题等。有的对重大或焦点问题缺乏预见,反应迟缓,对记者来访不知所措。有的用得着记者的时候特别热情,用不着记者的时候特别冷淡,“假惺惺”的处事方式不利于同记者形成和谐的关系。 

分析原因,有三点不容忽视:一是观念跟不上。满足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不加区分地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要求一律“正面报道”。二是害怕丢官帽。面对媒体不愿说、不敢说,担心因言去职,小心谨慎。三是学习不到位,知道自己与记者打交道还有许多欠缺,但学习不及时,媒体素养欠缺。 

与记者打交道需要把握的原则 

善用媒体并借助记者推动工作,是高明的领导艺术。一个成熟的、有远见的领导干部,要学会和记者打交道。有以下原则可供参考。 

一是敢于面对记者。首先从思想意识上不能把记者当成对立面。一个地方,一个行业,必然有矛盾,有问题。当矛盾和问题出现时,作为负责任的机构和领导干部,不应逃避问题、惧怕矛盾,应在第一时间出现并发出声音。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导干部敢于面对记者,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魄力,如果害怕成为记者关注的对象,害怕说错话,不敢面对,结果只能造成不实、歪曲报道充斥网络。 

二是坦诚对待记者。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对记者说假话,假话一旦被揭穿,成本是很大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曾担任过四届总统顾问的格根教授曾对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建议:坦率地承认错误,会带来长期的好处。如果你能让新闻界惊讶于你的坦率,你可能会惊讶于新闻界的理解和宽容。 

三是尊重理解记者。把媒体和记者作为合作伙伴,尊重对方的职业劳动。你可以向记者表达你的苦衷和心愿,希望记者怎样报道。如果你认为某些情况不适合报道,应先与记者本人沟通,以体现对记者的尊重。如果你觉得与记者意见相去甚远,还可以向媒体负责人以及媒体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记者来了,要尊重、客气,体现出主人待客的真诚和风度。 

四是认真回应记者。领导者与媒体的有效沟通,需要建立在双方互相主动配合的基础上。通过互相配合、及时回应,可以实现机关形象与媒体公信力双赢的效果。因此,领导者要尽可能地及时回应记者,尽力提供记者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利用事实来抓住新闻媒体和记者的注意力,以事实为基础回复记者、解答问题。 

要主动给记者“喂料” 

首先,了解记者的需求。知道记者想要什么,如何工作。记者的核心需求实际上简单明确,只要记者需要的采访对象或内容出现了,记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次,多提供正面的素材。应有意识地把主流的、光明的、向上的正面“原料”提供给记者。实际上,在今天各类媒体上,占据绝大部分版面和时段的新闻报道,仍然是主旋律的内容。正面的内容,只要是新鲜的、有观点的、有特点的、能服务大众的,一样受到记者的欢迎。 

第三,引导记者的采访。争取主动是成功把握与记者交往的关键。领导者把发生的事情客观、真实地向媒体作介绍,就不会给猜测、编造留出余地。 

第四,把握沟通的尺度。说话不能太绝对,尤其对一些自己当时还并不完全了解真相的情况,不要急于马上否认,要留有余地。同时,也不能随便承诺,一旦承诺无法兑现,就会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点,还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必须统一说话的口径。口径不一会失去记者的信任。二是不要轻易说“无可奉告”——它听起来有些生硬和不礼貌,而且,如果领导者随便以“无可奉告”一推了事,很有可能被认为对业务不精通。 

少说官话 

官话、套话在某种程度上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领导者与打记者交道,应从少讲官话,多讲实话做起。 

首先,要会用网络语言。网络制造了海量的流行语言,以其新奇、简单、幽默的特点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懂一点、会一点“网言网语”,对领导干部与群众交流大有好处。全国人大代表张硕辅就表示,作为地方领导,他本人在互联网上就被网友称为“张同学”,大部分网友都愿意跟他说实话说真话。可见,网络语言是沟通社情民意的必备工具和手段,多熟悉一点流行语言,就多一个与人沟通的抓手。 

其次,要多说大众语言。私下里怎么说话,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大体怎么说话。有的干部不太注意这些,张口闭口一通大话、空话,要么掉书袋有意卖弄,要么尽说一些业务上的术语。猛一听,显得有学问,细一琢磨,说了白说。专业名词、专业术语除了干这一行的,谁听得懂? 

再次,要翻译专业语言。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的工作,专业性比较强。与行业外的人打交道,应尽量把专业语言转换成老百姓的语言,如果太专、太绕,容易让人如坠云中、一头雾水。总之,一切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最终都应当寻求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接受。法律殿堂里的专业话语必须走出专业机关、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的领地,转化为民众所理解、所熟悉的普通话语。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