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变革型政党:对中国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愿景的一种理论解读
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具体涉及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计划转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三重社会转型。现代性、社会流动、市场体制与现代大众传媒全面影响中国社会,中国的政治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参与压力,推动着中国政治的渐进转型与国家治理的理性化和民主化。社会转型与制度变革在中国社会呈现出三大后果:现代制度体系的兴起;社会基础性结构的断裂与巨变;社会价值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社会真正实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今天的中国政治而言,尽管其总体的政治结构和基本的政治制度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但其内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均已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国政治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实现了渐进的现代转型。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的核心能动者,履行着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双重功能,其自身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和趋势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成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借鉴领导学的相关理论资源,对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愿景进行一项探索性的学理分析。
一、构建变革型执政党:中国政治转型经验的再审视
中国的社会转型就结果而言是相当革命性的,而转型进程整体而言却是平稳有序的。在实现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过程中,如此巨型的政治体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基本确保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创造了人类社会变迁史中的奇迹。2002年时,中国还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到2011年,它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多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制造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达到20%[1]。长期以来,中国政治转型经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盖因人们对政治发展与转型的片面理解,认为民主和民主化就是政治改革的全部,由于中国迄今为止没有出现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激进的民主化改革,所以中国只有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而没有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事实上,民主和民主化固然是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层面的政治权力结构调整和政治制度变革固然重要,殊不知政治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对于政治改革而言,同等重要。尤其对于一个具有现代价值诉求、基本制度体系完善的政治体系而言,第二个层面的改革可能更为迫切和有效。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轴心地位,其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历史与未来则成为解读中国政治转型经验的关键变量。目前,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执政基础不断巩固,执政能力不断提升,党员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党的各项事业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正如凯瑞·布朗所言,“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成功者和胜利者”[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直是成功者和胜利者,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积极适应和主动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经验证实: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与理性化是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线索,成为有效驾驭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变革型政党是中国政治转型的基本图景。
变革型政党和交易型政党[3]是基于不同的政党—选民关系模式的一种分类方式(主要区别参见表1)。交易型政党是基于西方代议民主和多党制条件下的一种政党行为模式,政党和选民之间主要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选举竞争所创造的政治市场塑造了政党和政治家的基本行为方式。政治家、官僚和选民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满意度)的最大化而理性行动。政党制定一揽子政策,主要是为了吸引选民,以便于在选举中获胜,而选民则投票给那些将为自己的利益提供最好服务的政党或候选人。在变革型政党模式下,核心的领袖集团是一群追求公共利益、具有公共精神的高尚之士,具有极强的超越性和开创性,并凭借政治领袖的个人魅力,通过党纲明确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未来愿景,有效动员选民超越自身狭隘的眼前和局部利益,是一种适合变革时代的政党行为模式。一般而言,变革型政党呈现出典型的超越性与创造性、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回应性与调适性等基本特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