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协”将大清送进了历史
但是当时没有人会这样冷静地思考。第一届内阁上台后宣布了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将全国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这又在经济上伤害了民族资产阶级和立宪党人的利益。政治的、经济的危机交相辉映,从1911年春天闹到秋天,全国不得安宁,但清廷自认在两个问题上都没有错,也不愿意让步,不愿意妥协。 清廷的不妥协终于引发了新军将领不满,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哗变,清廷依然没有觉醒。紧接着,湖南、山西、江西、云南等各省新军响应,假如清廷在这个时候宣布废黜这一届政府,另组政府,相信大局在那个月还不至于糜烂。只是清廷主政者太顽固了,他们依然不接受各省新军的哗变,并且相信各省新军闹不出什么名堂,清廷自信中央军安如泰山,没有问题。
所谓中央军,就是袁世凯受命训练的北洋六镇,这些新军拥有现代化的装备,也具有现代宪政理想,在政治上支持朝廷的宪政改革,但他们并没有完成国家化、专业化。所以,清廷对中央军的自信太过盲目,武昌起义仅仅二十天,驻守在滦州的中央军就起而响应,通电要求朝廷遵守宪政承诺,重回宪政轨道。中央军发难使问题简单化,朝廷很快下诏罪己,宣布废黜第一届责任内阁,宣布由资政院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或因这个宣布而消解。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宪政轨道上继续前行。
然而在随后几个月,在政治改革进入最关键的时候,满洲贵族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是不愿让步。于是半年多的动荡,两个月的冲突,最终将清朝送进了历史。帝制终结,走向共和,中华民国无意中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民国的建立:大国复兴的契机
如果仔细分析中华民国的政治架构、运作方式,应该承认,在1912年之后直至1928年,所谓的“中华民国”其实接续了1901年新政、1906年宪政,是国体变更,政权转移,因此“民国前半程”的政治架构、司法体制,都是沿着1906年的宪政路径接着走。中国的复兴和大国崛起并没有因为国体变更而中断,相反,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一个东方大国的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民国前半程,中国政治有很多混乱,但中国政府很侥幸地抓住了一些机会。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就很侥幸地在最后时刻参战成为战胜国,这为中国重回世界中心,解决原来发展中遗留的问题提供了前提。中国外交最风光、最好的时候,也就是这一段。
继续往下走,走到1928年蒋介石北伐成功,国民政府成立。中国政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一个过去所没有的党国体制建构起来了,这显然比民国的前半程要落后。不过,蒋介石毕竟是孙中山的学生,毕竟具有民主宪政的想法,愿意坚守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因而中国在蒋介石统治的那些年,尽管有许多问题,但在政治上,在大国复兴、崛起上,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
从1927年到1937年,是中外史家公认的“黄金十年”。中国资本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在这十年获得了长足发展。如果没有这十年的发展,中国就没有办法在1937年与日本开战,即便勉强开战,结局也不会太好。
十年发展为中国赢得了机会,十年过去了,其实也意味着蒋介石的军政、训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当抗战爆发时,国民党之外的所有人几乎一致认为只有民主才能抗战。这是当时各党各派的共识,也很快被蒋介石、国民党所接受,很快成立国民参政会。几年之后,尽管战争还在进行,不论在大后方,还是在根据地,一场规模空前的宪政运动全面展开,极大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对中国政治发展极端重要。中国在美国的帮助下,不仅在战场上有了不一样的装备、气势,更重要的,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世界意识在那短短几年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到了1945年,中国被美国拉进世界四强,成为战后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主要发起国,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那时的中国在经济上尽管还很穷,但中国人的心与世界贴得最近。中国在不知不觉中重回世界中心,终于实现了一个大国的重新崛起和复兴。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最真实的崛起过程。
中国的崛起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今天谈论最多的世界人权问题、普世价值问题,说到底,都是中国给世界的贡献。是中国将孔子的理想、儒家的道理,“强加给”了世界。假如不是中国外交官张彭春将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教导加入《世界人权宣言》,那么这个宣言在“人人平等”这个问题的表达上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大国崛起到1945年,有没有像今天一样想象中国再崛起的障碍呢?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有没有强调中国特殊性,或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不一样,中国必须另外走出一条新路呢?中国那时不论是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都没有格外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尽管认为中国的民主道路可能会走出自己的特色,但不可能重构一个与西方不一样不兼容的政治制度。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人的主流想法就是与世界一致,就是让世界各族以平等身份待我。
怎样评估1949年之后的历史
然而,二战结束后,世界不幸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中国在经历了几年内战后,构建了一个苏联式的国家体制。过去百年从来反对的全盘西化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轻松实现,只是这个西化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化,而是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化。
怎样评估1949年之后的历史?现在可能还看不清楚,但是即便从官方观点看,1949~1976这几十年,中国在阶级斗争理论误导下,一直没有找到发展方向。三十年尽管有某些自然增长,但与同时代的世界相比,与战败国日本、德国相比,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那几十年的中国不是大国崛起,不是文明复兴,而是一个大国二度衰落的历史。中国人的价值观到了1976年,与世界完全脱节,中国维持的一些所谓“第三世界”的穷朋友、小朋友,都是世界的边缘国家,中国从未有过如此孤立和孤独。
1976年,毛泽东去世,中国开始一个新的时代。至1978年,中国明确提出改革开放,重新踏上复兴之路、崛起之路。这是事实,短短三十年,中国确实实现了经济富强的理想,重回世界经济的中心。这都是值得夸耀的成绩,是复兴的应有之义。这三十年,中国在邓小平抬手释放一下社会空间之后,慢慢地在向常态社会回归。
今天讲一个大国崛起,还是应该将近代中国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时段去讲,弄清现在所说的“复兴”只是一个初级目标,中国的全面复兴和大国崛起,可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不仅要有经济的增长,还要有真诚的世界意识,要将自己的发展纳入世界一体化的体制中去考虑。中国只有重建与世界一致的意识,才能真正重回世界中心,引领世界,成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