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除作风之弊 扫行为之垢

甘肃:除作风之弊 扫行为之垢

原标题:即知即改,让群众满意

除作风之弊、扫行为之垢,犹如去心腹之患。这个过程,既慢不得,更等不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把整改工作贯穿始终。只有即知即改、立改立行,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才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偏、不空。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常委会坚持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贯穿始终,以身作则、带头行动,扎扎实实征求意见,认认真真剖析不足,并就“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表现,梳理归纳出十个方面的问题,制定出台了七项制度。这些问题,实事求是、深入透彻,充分折射出揭短亮丑的勇气;这些制度,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深刻体现出真抓真改的魄力。它以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求真务实,取信于民,让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能改的马上改,能做的立刻做。省委常委会即知即改、立改立行的决心和行动,给全省党员干部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使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良好。以此为表率,第一批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充分借鉴、积极整改,确保了全省教育实践活动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是,也有个别部门,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既没有达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也没有达到群众的期盼。突出表现为:征求意见不深不全,工作方面的多、班子方面的多,针对个人和“四风”的意见少;查摆问题轻描淡写,不把自己放进去,不能够红红脸、发发热。究其原因,关键是思想松懈,存在被动应付的心态,认为“差不多”“过得去”就行,所以避重就轻、离题跑偏,或者遮遮掩掩、不痛不痒。

《礼记》有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只有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方能有的放矢、革除顽疾。

所以,即知即改,必须要做到“明知明改”。首先,要自查自纠,通过学习、对照、反省,深刻查摆自身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开门纳谏,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真听意见、听真意见,让群众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希望改的地方做起。如果看不清自己存在的问题,听不到群众真实的意见,整改自然流于形式,教育实践活动也就难以取得实效。

“四风”之首,就是形式主义。对此,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决不能“花拳绣腿”,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所以,即知即改,必须做到“真知真改”。首先,态度要“真”,既要真心实意查找自己的不足,更要真心实意听取群众的建议。其次,行动要“真”,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动真碰硬、真抓实改,决不能做“假动作”,搞“表面文章”。否则,如果虚于应付、假知假改,或者看见问题躲着走、碰到矛盾绕着过,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则非但没有“正能量”,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效应”。

轻描淡写,触及不了灵魂;浮光掠影,解决不了问题。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贵在求真务实,忌在蜻蜓点水。所以,即知即改,必须做到“深知深改”。首先,问题要找得“深”,查找问题犹如诊断病情,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触及问题的实质,才能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其次,整改要改得“深”,对于存在的突出问题,能不能立行立改、让群众满意,关键是要改得实、改得深,只有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才能真见实效、取信于民。反之,如果“知”仅仅是发现了问题的表象,“改”仅仅是纠正了问题的“皮毛”,恐怕难以铲除“四风”存在的土壤,最终降低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满意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