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季建业坚持看群众来信。8月8日晚,一封来自谷里街道的群众来信让他的心情沉重了下来。信中反映,谷里铜矿的百姓住的房子已经十分破旧。第二天下午,他就来到30多公里外的谷里铜矿。“房子破得让人不敢想象。”季建业说,那还是半个世纪前的房子,墙壁破洞,钢筋锈蚀,百姓几乎忍无可忍。看到市长,写信的市民也很惊讶:“前两天才送的信,今天市长就来了?”
敞开胸怀,放下架子。7月26日市委出台“五个一律”,更是以文件的形式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市委、市政府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不得拦截反映问题的群众;在宁的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南京荣誉市民,可直接联系领导本人或身边工作人员,随时约见市委、市政府党员领导干部,一律不得要求层层申请或设卡……
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听取民声,在舆论活跃的网络收集民意。目前,市级层面共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近万条,文山会海、铺张浪费、特权思想、形式主义、机关效率低下等,问题个个戳在了痛处。
8月14日的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南京在征求意见方面的工作。市委活动办接受采访时说:“水位低了,水才能流进来;领导只有放下架子,群众的意见才能听得到。征求意见的门开得有多大,‘四风’问题的像就画得有多准。”
从情绪中听出事实,从小意见中听到大问题,从小事中看到大事
近期,南京市密集出台的“民生47条”等一系列新政策,给市民带来诸多利好。
国企退出一般性房地产开发领域、提高被征地老年农民住房和生活保障水平、全城医保联网结算、整治城市拥堵、推动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等,许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公共利益,触动体制弊端、社会关切。
追溯这些新政的出台过程,都大致遵循了一条这样的路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听到群众反映的个别问题——顺着个别问题,找出一批问题——分析问题,研究方案,解决一类顽症。
这也成了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听取意见、举一反三、即知即改的一条“标准模式”——
7月22日,一场被命名为“南京市委1+1”的视频座谈会上,几位社区负责人反映,“上级部门来社区检查工作,一看台账做了多少本,二看牌子挂了多少块。”社区工作人员花大量时间用来做台账,甚至弄虚作假。
会后,市委要求一名常委牵头成立工作组,进行专题研究。调研发现,社区台账的过多过滥主要来自上级不切实际的考核评比。问题的根源就是自己,市委决定,首先从自身“开刀”。
半个月之后,南京出台“社区减负”七项规定,第一条就是把“市各级各部门要求社区(村)参加考核评比的纸质台账一律取消”。
当初在视频会上反映问题的侯冲村党委书记陈永贵说,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抱怨能这么快地带来如此大力度的变革。
听一句抱怨,就改一种毛病。这正是南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节奏。
群众抱怨有的服务窗口作息时间和机关同步而不是和百姓同步,办事不方便。没过几天,8个市级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就调整了作息时间,而且在日常管理、服务规范、运行机制、监督考核等方面实行“四统一管理”。
网友抱怨一些机关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市委就出台意见,结合智慧南京建设,将南京党政门户网站全面整合,明年元旦,脱胎换骨的中国南京网站群将全新亮相。
对国企房地产涉及一般商品房开发滋生不正之风的群众抱怨,市委加快步骤,出台意见,明确全市38家市属国有全资、控股房地产企业及参股房地产企业股权,年底前全面退出一般商品房开发领域。
……
在这些“举一反三”的后面,处处有市委主要领导的直接推动。市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注意到,在一份写有“简政放权、专项资金管理、国有企业搞商品房开发、人员编制”等共性问题的汇报上,市委领导三天内作了三次批示。“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一把手在活动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除了把自己摆进去,找准自己身上的问题之外,还要做群众意见的‘信号放大器’。”活动办一位负责人表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我市在听取群众意见时,也做到了不就事论事,而是从情绪中听出了事实,从小意见中听到了大问题,从小事中看到了大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