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辉曾说,我出生在这样一片炽热的土地,我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改变老百姓贫穷落后的面貌。
是啊,大山可以遮蔽人们的视野,却也能沉淀一份浓浓的乡情。从小就爱山乐山的兰辉,要把全部的生命融进这片土地。
时隔多年,通口镇13个村、64个组的村民还能想起那个笑呵呵的兰镇长:碰到茶园村的兰婆婆背猪草,他抢过背篓从山上一直送到山脚;看到黎明村的老乡们背农副产品上山,他联系交通部门修了泥石路;通泉村的村民反映井水不够吃,他跑来资金扩大了蓄水池;井泉村的村民对改换种植品种有顾虑,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拉把椅子和老乡们聊起来;他最爱去困难户家中走动,同吃同住……
老乡们零零散散的念叨,拼出了兰辉当年的模样: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不管晴天雨天,总是脚踩一双黄胶鞋走村串巷,挽起的裤管满是泥点子,和农民没啥两样。
8月入秋,夕阳的余晖洒在后山,收获的果实刚刚塞满箩筐。
兰辉当年亲手栽种的树苗,已经连成一片绿荫。
镇干部说,乡亲们轮流照看,格外仔细,因为这是大家伙儿“对兰辉最好的念想”。
是啊,在兰辉心中,哪里的山也绿不过北川的羌山,哪里的人也好不过勤劳质朴的家乡人。
担任副县长后,兰辉分管过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民政、老龄、双拥、交通运输、保密、档案、地方志、残疾人等十几档工作。无论怎么忙,“一定要去村里看看”的习惯始终未改。
这山到那山,一村又一村,群众常常围着他七嘴八舌,哪怕是“芝麻绿豆”,他都一条条记在“小本本”上。
面前那些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那些因劳作而皲裂的手,都会让兰辉少年时代的记忆一次次变得清晰:每天放学后要帮父母到茶场采茶、到工地背砖,工友们送过来的水、递过来的手巾,都是苦中的甜、心窝的暖。
“他对百姓疾苦有切身感受,所以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把群众放在心里。”邻居范芸芸说。
“别叫我县长,把我当自家人!”
这山到那山,一村又一村,兰辉成了老百姓的知心人。
兰辉常说,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因为“好管闲事”,他的手机号成了北川的“群众热线”。
至今,许多他帮助过的人,依然保存着他发来的短信。
最近生意好不好?还有什么困难?——在兰辉的帮助下,曾被称为“北川可乐男孩”的残疾青年杨彬自主创业,开办汽车美容店、北川特产店。
工作顺利吗?日子过得去吗?——在兰辉的协调下,靠蹬人力三轮车维持一家生计的母军贤当上了县档案局的门卫,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生活费还够不够?在读哪些书?——在兰辉的资助下,特困家庭子弟林涛放弃了辍学打工的想法,考入绵阳师范学院。
这就是兰辉。哪里有群众,他就在哪里。群众的冷暖,都在他心里。
这些年,兰辉与20多个困难家庭的群众结对子,他用自己的工资尽力资助这些“亲戚”。
“我们领导干部有朋友圈、生活圈,但首先要有群众圈。”这个基层干部的“为官之道”,是多么朴素,又多么鲜明!
兰辉走了,人们还在重温他的微博“曲山兰辉”。
一次,一网友发帖反映北川某驾校教练吃拿卡要,他随即公布了驾校校长电话,让网友打电话投诉。
而另一次,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抱怨:为什么到夏季了,中午还是1点钟上班!太不人性了,谁能改改这作息时间。
兰辉回复道:若你是青片或片口的老百姓,早起坐头班车到县城办事,遇到工作午休,太阳晒得你怒火中烧,下午还没有找到办事部门又遇下班,一晚住宿上百块。你又咋想!为百姓着想,牺牲一下午休吧……
这就是兰辉。对百姓诉求,他俯首倾听。对群众利益,他尽心维护。
兰辉走后,“百度贴吧北川吧”的网友们才知道,那个发帖近万条的热心网友是兰辉,网名“scbclh”就是“四川北川兰辉”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也有很多老乡至今还不知道,那个时常让他们搭“顺风车”的“瘦瘦的中年人”就是兰县长。
曾经的上访户聚在一块儿,给县委和县政府捎来封信:兰县长是个好人啊!他就像寒冬里的太阳,有了太阳就不怕山大沟深;他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暖和……
兰辉走了,把一颗心、一世情都留给了这方土、这乡人。
他满怀温情的话语,依然在大山深处回响:
“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儿子,所以我和老百姓有天然的感情,我们今天的干部就是要给群众真心实意地做事,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