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辉:听风再奏思念曲(3)

兰辉:听风再奏思念曲(3)

他就是北川的“活地图”,大大小小的路,都装在他心里

兰辉走了,司机陈邦清的心一下子“空”了。

“他总有跑不完的路,现在终于可以歇歇了……”话没说完,这个壮实的汉子眼圈红了,背过脸去。

是啊,担任副县长的3年间,兰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路上。北川大大小小的路,都装在他心里,他是北川有名的“活地图”。

1800多公里的新建道路,记着他沾满黄泥的鞋印;23个乡镇的标准客运站,记着他一丝不苟的检查;山区农村的客运班线,记着他隔三差五的暗访……

从唐家山隧道走出大山的群众记着:兰县长代表党和政府,给我们修了阳光道!

3年间,兰辉的车跑了24万公里,相当于平均每天200公里,每个月把北川跑三遍。

一次又一次,震后废墟中的北川,刺痛着兰辉的心:九成以上的断路、断桥走不了,20个乡镇的群众出不来,262个村成了孤岛。

秘书张禄海说,为了加快修路,他拉着交通、安全、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同志一起跑,遇到问题,就地解决。周末,他也要坐个班车,在新县城里“晃”上个把小时,看看路况。

这山到那山,一年又一年,兰辉成了“车滚子上的县长”。

跟着他跑的同志们都“发憷”,下乡遇上断路,徒步几个小时,没吃没喝是常有的事。

“看出不对头立地就钻孔,发现有问题立刻得返工”——在北川承包过工程的人都领教过这个“火眼金睛”的兰县长。

安监局局长陈国兴说,别看他平时和气,其实很较真儿,讲虚话过不了他那关,托人情压根不管用,工作不到位他还会“吼人”。

挨过批评的干部并不记恨,因为兰辉的告诫常常让大家的心“酸酸的”:现在的北川人,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绝不能因为我们工作失职,让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再次受到伤害。

是啊,北川的每条路,都是灾区人民由死向生的希望。特别是那穿山越岭的擂禹路,因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情感”,更让兰辉“舍不了、放不下”。

上任第二天,兰辉就上了擂禹路,这条路的“脾性”他比谁都清楚:

擂禹路横卧在海拔2000多米的冒火山上,震后3年,它是12个高寒村的近10万群众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这里冬季冰雪覆盖,夏季山洪肆虐,过路车辆一堵就是一两天。

来往群众的安全,成了兰辉一年四季的“心病”。他坚持每周到擂禹路巡查三四次,有时下班后,天擦黑,还要叫上司机走一趟。

翻进排水沟、困在大山里的险情,他一笑而过;筒靴、棉袄、雨衣、干粮这“四大件”,他叫司机随时备在车上。他还练出一个本事:看到路边树枝颤,赶紧提醒司机给一脚刹车,免得撞上塌方或滑坡。

寒冬腊月,擂禹路上的雪,总是从半山腰的巴笼山林场积起来,一脚下去就没过大半个鞋帮。车子爬上不去,兰辉常常背着干粮走上两三个小时。

“他来了从来顾不上喝口热水,就和我们一起铲积雪、清路障、铺棕垫。”执勤交警余强说,“常在这条路上跑的人都知道,那个戴眼镜的最瘦的就是兰县长。”

这就是兰辉,哪里有问题,他就奔向哪里。哪里的工作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

北川有3个煤矿,兰辉每季度都要下井一次,下就下到作业面,一蹲就是四五个小时。

矿井内的甬道,潮湿异常,兰辉厚厚的眼镜片总是蒙着雾气,眼前一片模糊。有的地方很窄,坡道又陡,他就弓着身子,扶着墙壁,小步小步地向下走。

同事担心他看不清,常提醒他别下那么深,可他却说:“工人不也在下面吗?!我们也该下去看看。”

干部勤走“忧心路”,群众才能走上“放心路”——这是兰辉的坚持,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