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该反思的是我们的上级部门,毕竟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到位才使得我们的地方官员需要常驻北京,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或者是人情观念太重,才使得我们的地方官员做出这样的无奈之举。然而或许我们的上级部门也只是循规蹈矩,不懂得变通而已。
那或许就是我们的制度应该反思,毕竟我们的制度对于我们的社会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规范,使得我们的很多行政行为失去了变通的能力,也就使得效率低下。然而我们的国家也认识到了这样的不足和缺陷,开始整合资源,开始想要改革,想要让我们的部门合并。
然而毕竟我们的机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时间。然而作为我们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的干部难道不能在我们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疏导,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的畅顺,更加的节约资源吗?
地方官到部委“端茶倒水” 这样的批文能要?
一个地方的政府批文是通过他们的地方官员端茶倒水跑来的,相信这样的批文是会让人怀疑的,人们肯定会反问,要是不端茶倒水,这个批文是不是就会无限期搁置呢?行政审批应该是一个公开公正的严肃的行为,不允许因为其他的外界因素而取得。
当然,作为审批部门,每年要审批的材料肯定很多,这期间所要做的工作也是相当繁杂的,所以他们是不能同时处理全部的材料,而那些个端茶倒水的材料一直围绕在他们身边,也就先给这些材料批文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一个地方的政府批文往往关系到的是地方的发展,但它不容许我们的“讲人情”,对待它必须是科学严谨和客观公正的,所以,行政审批需要的是“基本原则”,不需要”端茶倒水”。
目前的行政审批存在的不足是需要改善的,我们期待着一个高效便捷合理公平的的行政审批过程。
地方官岂能沦为部委的“家奴”
某部委官员在内部培训上透露,地方政府有政绩压力,重点项目一把手直接挂帅,跑政府批文的地方官长期驻扎在北京。为了加快项目批复,常在部委办公室端茶、扫地、打开水。
从2004年起,国务院开始公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涵盖农林水利、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烟草、高新技术、城建、社会事业、金融、外商投资等十二大部类,把“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纳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范围。但凡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项目,必须经国家发改委这道关,能源项目尤甚。
于是乎,地方政府部门出于早出政绩、快出政绩的考虑,不能不派人守候在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特别是发改委里,顺带地干起了中央部委办公室里端茶倒水的勤务员来了。只是这些地方官原本应该在地方政府部门里服务,如今却“改行”当起了中央部委里端茶倒水的“杂工”,这不但让很多地方官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在“打杂”上,也给官场平添了一种“不正之风”:地方官不是下基层做“人民的勤务员”,而是乐于上京城做“官员的勤务员”。
如今,地方官为了政绩、为了拿到批文,整天耗在发改委等中央部委,还干起了端茶倒水的勤杂活,俨然成了发改委的“家奴”。这样的“中国特色”确实应该改一改了。好在今年以来,国务院厉行机构改革,能源项目取消和下放20余项审批项目,但如何让地方官不再沦为“家奴”,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