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夜谭”正在成为现实
把屋顶的阳光利用起来,转化成电能,除了给自家供电,还可以卖给国家——在中国,这一“天方夜谭”正在成为现实。
里夫金认为,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五个方面着手。而这五大支柱必须同时建设,它们只有相互联系才能发挥作用,一是向可再生能源转变;二是将建筑物改造为微型发电厂,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三是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整个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储存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四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工作原理类似互联网;五是将运输工具转变为使用插电式及燃料电池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可在智能的跨洲互动电网上买卖电力。
中国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正在实践“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建设。2009年国家推出“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和“金太阳”工程,2013年2月28日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为分布式电源项目接入电网提供便利。政策放开后,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出现个人就自发电并网提出的申请。青岛市民徐鹏飞自建的“屋顶光伏发电”是中国首个家庭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2千瓦,预计每年可发电2600度(千瓦时);江西萍乡市居民朱建兵投资3.8万元在自家屋顶装置了4千瓦光伏设备,日前已成功并网发电。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将实现在家庭、办公室区域以及工厂中自助生产绿色能源的梦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此描绘未来25年的前景,同时提出,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需要一个完整的方案。
从中国目前的实践来看,一方面,在现有的能源体系之下,用可再生能源直接、完全地替代化石能源并不现实,这需要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有专家指出,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还有很多细则尚未明确,包括上网标杆电价等等,这直接关系到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投资回报率,绝大部分光伏厂家和投资者对此持观望态度。
“虽然现阶段打造或改造成为新能源建筑成本过高,但未来新能源成本总有一天会像电子产品一样,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便宜。”里夫金以计算机的历史为例指出,从起初上百万元的超级电脑到今天几千元一台的PC,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二十年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也将面临成本大幅削减和小型化的过程。
中国企业界关于能源互联的探索已经起步。“自主创新的泛能网技术已然将分布式能源与互联网相结合。”新奥集团董事长王玉锁告诉本刊记者,通过地下气化采煤技术、气电联产技术和微藻生物吸碳技术等生成清洁煤电、生物柴油和煤制燃气,同时与可再生能源风电和太阳能汇集于储能单元,并通过智能控制平台向用户提供洁净能源——运用了泛能网技术的廊坊未来生态城建成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率将达70%,碳排放量减少70%。
合作化时代是否来临
“未来的大型电力公司,不再是生产电能的企业,而是起到存储和输送管理的作用。”里夫金认为,电力企业不仅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跑者,也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跑者。
应该说,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践绝不仅仅表现在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的结果上,更表现在这个建设过程不断改变着垂直管理关系的变化上,一个扁平、互动式管理关系的逐步形成。
从中国屋顶光伏电站的建设过程可以看出,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合作双方通过并网这一互动式行为,在扁平、互动式管理之下,悄然经历着一个新的生产关系的质变过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反映出了权力关系本质的变化。”里夫金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均采用垂直结构,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大权掌握在少数工业巨头手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模式却截然不同,其采取的是扁平化结构,由遍布全国、各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数千个中小型企业组成的网络与国际商业巨头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
他认为,这种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力量结构的转变,不仅将改变中国的商业领域,对文化领域也将产生重要影响。现在,对于中国而言,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人才与资源,深刻地认知在21世纪上半叶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是当务之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