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工业革命和以往的蒸汽机革命、电动机革命确实不一样,个体的作用很大,但这一革命形成的生产依然是社会化生产,只不过这种社会化生产是以更强调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人的个体作用为基础的,是充分展示个性化特点的社会化
社会主义所赖以建立的社会化生产,是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社会化生产。因此,这一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相联系的新工业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真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能给世界带来巨大变革的话,那么,我们必须关心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关系。因此,在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问题时,有一个大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这就是:扑面而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会给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怎样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正视生产力领域出现的大变化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跟踪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一个基本原因,是伴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及其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一个根本的动因,是因为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桎梏,社会化生产及其阶级代表无产阶级已成熟到能够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何谓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因社会化生产而生,是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适合社会化生产发展要求、并能够推进社会化生产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里的社会化生产,既包括“物”的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如大机器生产,也包括“人”的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即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发展。
这些决定了,研究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重视社会化生产的研究。根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忆马克思》记载,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列宁也在电气化来临的时候,提出苏维埃加电气化即共产主义。事实上,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原子能的利用到信息化的出现,社会化生产的每一个进步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考验着社会主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历史也说明,社会主义只有顺应社会化生产的每一新变化新进步,特别是顺应邓小平同志说的“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才能保持不断的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而如今,这个要求就体现为我们正面临着的一场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新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2011年9月,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发的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稿也认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其重要特点,就是网络化制造或数字化制造。3D打印机就是这场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和世界范围的广泛讨论中,专家对这一革命究竟是工业革命,还是产业革命抑或技术革命,尚未形成共识。但大家对正面临着一场生产力领域的大变化已是共识。而且,这个生产力领域的大变化,是与互联网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相联系的,也已成为共识。令人高兴的是,生产力领域这次革命,是科学技术直接成为生产力的生产力革命,而不是以往科学技术要经过应用转化才成为生产力的生产力革命。也就是说,邓小平当年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已经成为现实。而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历史条件,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
这也是要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的重要缘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