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光:勇于破除四种不良积习

李晓光:勇于破除四种不良积习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上的惯性、积习较重,有的甚至成了痼疾。惯性可怕,积习难改,不下功夫祛除,就推不倒隔离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无形的墙”。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痛下决心、拿出毅力,率先破除这些不良的积习,真正接上地气、连上民心。

告别行动上“呼呼隆隆”的大排场。当前,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喜欢兴师动众、前呼后拥,还有的喜欢提前打招呼、列提纲,习惯于坐在会议室里看报告、听汇报。这样不仅了解不到实情,听不到真话,反而还会让基层听着“难”、百姓见了“烦”。近段时间,各地都在努力改变这种风气,浩浩荡荡的考察队伍少了,“小板凳”、“小方桌”的临时会议多了。只有经常坐坐群众的小板凳,经常与群众拉家常、唠唠嗑,才能真正倾听到群众的呼声、感受到群众的冷暖;只有跟群众推心置腹,诚心接受群众刺耳的建议和尖锐的批评,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放下认知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有少数干部自认为学历高、有知识,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和群众“不一样”的优越感,乐于“讲两句话”、“谈几点意见”,实际上不明所以,瞎参谋、乱指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要摒弃这种自我认为的“优越感”,真正以一名“小学生”的态度,抓紧补上基层这一课,少一些傲慢自大、多一些虚心请教,少一些高谈阔论、多一些静心倾听,少一些工作指导、多一些鲜活总结,真正通过体察社情民意,掌握真实情况,通过汇集群众智慧,凝聚发展力量。

祛除言行上“格格不入”的机关味。与群众打成一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有的干部不注意转变角色,虽然离开机关、走进基层,举手投足还是带着“机关味”,沾着灰尘的炕头不愿坐、布满茶垢的杯子不敢用,与群众真实生活格格不入,只能让人敬而远之;有的不善与群众交谈,面对群众不知该说什么,从哪里说起,和群众说不到一块去。归根到底,是不注重研究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身入基层而心未入群众。要与群众交朋友,首先就要改掉身上的“机关味”,学会使用群众语言,说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话,下到基层换上群众衣服,进到农户踏实坐下。

摒弃意识上“抓大放小”的政绩观。时下,有的干部热衷搞政绩、出风头,把自己想办的 “大事”看得很重,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小事”看得很轻,结果大事干不成,小事干不好,落下的只有群众的怨言。实际上,小事和大事是相对的,所谓“小事连大局”,有些“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大局。可以说,群众的“小事”就是对党员干部的“大考”。不但要抓好干部眼中的“大事”,更应关注群众眼中的“大事”,善于“以小促大”,通过一件件小事的办理、一件件实事的落实,积累群众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支持。(作者系山东省胶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