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立国战略的理论框架及主要内容
(一)关于创新立国体系的研究基础
将创新理论及创新立国体系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笔者对其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
1.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创新论》切入
笔者对于创新体系的探讨是从企业层面切入的。1988年,笔者主笔完成了论文《企业创新论》。此文剖析了传统体制下的“企业创新萎缩症”,揭示了企业缺乏创新内在冲动的严酷现实及其“企业创新萎缩症”的制度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企业创新机制构造的理论构想和机制体系。笔者认为,要构造一个比较完备的创新机制,必须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和技术创新者队伍;(2)培育统一的、完整的市场结构,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宏观市场环境;(3)保证企业创新所需的资金量,为企业创新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4)制定和落实企业追求创新的政策,以调动企业和有关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建立企业创新的一整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论文最后指出:“激发企业的创新冲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进行创新的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将无立锥之地。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机体,就是由众多的具有新陈代谢的创新企业所组成的。可以预见,在新经济体制下,过去存在的‘企业创新萎缩症’将会基本得到治愈。”[11](常修泽,戈晓宇.企业创新论[J].经济研究,1989(2):1-8.)
2.20世纪90年代:系统探讨现代企业创新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承担了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于1994年出版了38万字的《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此书对中国企业整体创新的目标架构、运作方式、创新内容以及创新主体进行了系统阐述,基本形成了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创新体系。其中,就创新内容而言,重点提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
笔者在书中指出: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具体指企业中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整个物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或称“突变”。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新产品的开发,必然带来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与占领。市场创新,就是企业从微观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对新产品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
书中特别探讨了企业制度创新。指出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强调这种调整在新世纪向市场经济体制冲刺时期尤为重要。书中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三大理论依据,即“资源配置‘换体论’”、“企业产权重组论”和“资本运营效益论”以及“寻求现代市场与科层新组合”的理论构想。①(①此书出版后,引起学术界重视,《人民日报》理论版曾对之发表相关评论。)
至此,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基本形成体系,从而为下一步研究创新立国战略问题奠定了基础,但从创新立国战略体系角度看,这只是战略的微观基础而已。
3.世纪之交:探索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关于创新立国问题的研究视野得到拓展:即逐渐由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升华。此后,参与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先进生产力问题研究”两大重点课题。在此研究中,侧重从理论上探索了先进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
2001年,笔者在《关于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性研究》(为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提供的内部研究报告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五条规律性认识:(1)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2)量变——部分质变——根本质变(突变),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运行方式;(3)开拓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先进生产力向整个社会生产领域“挺进”的两条主要战线;(4)局部发达地区创造——向国内更大范围扩散——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运动规律;(5)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后发的某些有利条件,先进生产力有可能促进某一产业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五条中,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是基础性的东西。②(②参见常修泽:《关于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性研究》,载《关于先进生产力研究报告汇集》(2002年3月)。此报告作为“关于先进生产力问题研究”的第一专题报告,提供给中共十六大报告有关起草工作参考,并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如果说,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是寻求“微观支撑”的话,那么关于“先进生产力问题研究”则侧重于奠定创新立国战略的理论支撑。
4.21世纪第一个十年: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论》
经过上述较长时期的研究和探索,到2010年左右,笔者关于创新立国的思路基本形成。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笔者一直在思考:从中国历史纵深大视野审视,下一步面临一种什么样的战略转型?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中国第三波转型理论”。其基本思路是:第一波转型,社会制度转型。1949年建立新政权,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非常遗憾,很快就抛掉了新民主主义,堕入了“斯大林模式”之中)。第二波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从1978年开始,迄今改革仍然在攻坚的过程中。下一步中国面临着第三波转型。其内容可用20字概括:“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社会共生,文明融合,天人合一。”第三波转型的基调为:“告别边缘,告别隔阂。走向复兴,走向融合。兴而不肆,融而不阿。” ①(①参见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理论部主任田如柱对笔者的长篇访谈录:《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对话经济学家常修泽》,《经济参考报》2010年3月12日第8版。)
第三波转型是从民族复兴角度提出的整体转型战略,那么,其中经济转型的战略是什么?在研究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过程中,笔者于2009年11月完成了内部研究报告,《人本 绿色 创新 协调——新阶段中国发展基本方略探讨》,提出了“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八字方略。其中,创新发展战略与人本导向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协调(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发展战略,共同组成国家新阶段的战略体系。②(②参见内部研究报告《人本 绿色 创新 协调——新阶段中国发展基本方略探讨》。此内部报告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内部刊物《经济决策参考》2009年11月10日刊登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2010年2月10日刊载。)
在内部探讨的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本身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论》,在此论中提出,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的一个战略标志。
文中指出,现在中国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尴尬,也是一个民族的尴尬。虽然中国是一个“加工大国”,却是一个“创新小国”。过去30年,中国给外部的一个印象是“世界工厂”,就技术而言,自主创新不足。下一步应促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由“加工基地”向“创新高地”转变。这一战略命题的提出,标志着创新立国战略思路的清晰化。但,这还只是一个战略思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国家战略体系。
(二)创新立国战略的逻辑构架设计
创新立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战略性、宏观性和思想性,而不是战术性、微观性和技术性。“创新立国”战略包括“企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企业层面创新”;它包括“产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产业层面创新”;它更包括“国家层面创新”,;但也不限于“国家层面创新”。它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更重要的,它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主题:“创新立国”;主线:由“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在这里,“创新立国”是比“技术自主创新”和“国家层面创新”更广泛、更深刻、更富有战略性的概念。
基于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立国战略体系考虑 ,应分为三大部分。如果把这一体系比喻成构建一座“大厦”的话,那么,从内在逻辑上说,三大部分分别相当于大厦的“顶层”部分、大厦的“横梁”部分和大厦的“立柱”部分。
第一部分相当于大厦的“顶层”,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挑战的高度提出中国创新立国战略;第二个层次从化解加工大国内在矛盾(包括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以及政策性扭曲的矛盾)的视角提出必须由“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战略转型。
第二部分相当于大厦的“横梁”,包括三个“横梁”,重点分析三个层面的创新体系,即:国家层面的创新体系、产业层面的创新体系和企业层面的创新体系。
第三部分相当于大厦的 “立柱”,探讨创新立国战略的体制支撑(共四个“立柱”)。第一支柱为创新型人才体制支撑、第二支柱为创新型教育体制支撑、第三支柱为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支撑、第四支柱为迈向“创新大国”的相关配套体制支撑。
整个逻辑体系参见图7:
(三) 创新立国战略的理论要点
根据创新立国战略的上述逻辑框架,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创新立国战略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九大要点:
要点一,创新立国战略的国内外背景。国内背景分析:2050年中国欲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21世纪国内面临的两大挑战——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供给格局的改变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挑战,要求必须转变粗放型发展战略。全球视野分析:顺应全球新技术革命、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和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的三大潮流,要求必须实施创新立国。
要点二,创新立国战略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加工大国的内在矛盾分析。重在揭示中国作为“加工大国”的深层所潜藏的三组内在矛盾:第一组,贸易结构、内外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大结构性矛盾;第二组,为劳图7创新立国战略体系逻辑示意图
动力体制和土地要素定价扭曲等体制性矛盾;第三组,为与体制性矛盾相关的政策性扭曲矛盾。通过对上述矛盾的剖析,得出中国必须由“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战略转型的结论。
要点三,国家层面创新:创新型国家的制高点。中国迈向“创新大国”,首先应推动国家层面的创新,这是整个战略体系的制高点。而国家层面的创新应有总体战略、核心战略以及比较重要的子战略。针对顶层设计,系统论述国家创新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政策、国家创新重大行动,以及作为一个大国如何实现中央和地方协同推进自主创新的问题。
要点四,产业层面创新:创新型国家的栋梁。针对“加工大国”的现状,着眼于未来,应就如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如何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从产业层面创新视角考虑,构建有生命力的产业创新体系,是“创新大国”的重要栋梁。
要点五,企业层面创新: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中国创新之伟力源于千千万万个有活力的企业。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主体。沿着笔者早年所提出的“企业创新萎缩症”问题的分析思路,对根治效果进行再评估;同时提出,新时期企业创新应遵循的四大要点,即:自主创新为基础、应用创新为核心、实施企业差异化战略、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注意总结企业的创新经验,以求对其他企业创新有所启迪。
要点六,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大国的基础。创新立国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要界定清楚“人才”、“创新性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一套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外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针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配置与使用、评价与考核、激励与保障、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的营造和构建、科技人才投入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诸问题,明确提出相匹配的实施方略。
要点七,创新型教育: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人才的根本在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值得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中国高等教育反思。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之所以“难产”的根源,在于高校现存的包括“行政化”在内的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缺陷。要培育和打造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制度必须进行重大改革。
要点八,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保障。知识产权是中国的一块“短板”。要创新立国,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万万不可。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此,需要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国知识产权的创造、中国知识产权管理及运用,特别是法律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要点九,配套型经济体制:迈向“创新大国”的体制支撑。相应的经济体制安排,对于“创新立国”极其重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市场体制、产权激励机制、政府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唯有此,才能为从“加工大国”跃升为“创新大国”营造不可或缺的、良好的经济制度环境。
以上是笔者对创新立国战略的思考,愿与学术界讨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5期(2013年9月)
参考文献:
[1] 常修泽. 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N]. 经济参考报,2010.03.12(8).
[2] 常修泽.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论[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8):13.19.
[3] 常修泽. 广义产权论——中国广领域、多权能产权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 蔡昉. 失衡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调整[J]. 经济学动态,2006,(11):11.15.
[5] 常修泽.21世纪中国企业创新探讨[J]. 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9):1.6.
[6] [美] 戴维·布鲁克斯.无限制资本家[N]. 参考消息,1997.07.31(7).
[7] 常修泽. 人本体制论[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27.228.
[8] D Goulet. The Cruel Choice:A New Concept i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M]. New York:Atheneum,1971.
[9] F Perroux. A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Basic Tenets[M]. London:Croom Helm,1983.
[10] [印]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 常修泽,戈晓宇. 企业创新论[J]. 经济研究,1989,(2):1.8.
Introduction to the Strategy of State Building via Innov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Abstract: 〖WTBZ] China' s longterm development objective is to "build a socialist modernized state that is prosperous, powerful, democratic, highly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by 2050. To create "a modernized innovative state" is naturally part of the general objective, a challenging historic undertaking that engages all Chinese people. To achieve this goal, and to meet the two major domestic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namely, changed demand and supply pattern of the labor force, and gre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s, China is bound to alter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cent trends of global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globalization in the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as well as a new emphasis on human development also demand changes in state building strategy. This paper proposes innovation as a state building strategy, by which, the author means innovation simultaneously on the levels of the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the state. As a strategy, innovation functions as a system that involves all these levels. It not only means "independ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t also refers to "innovation of systems", including innovation talent system, innovation education system, the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system and other supporting economic systems. What the author proposes is an integrated innovation strategy consisting of "one top," "three crossbeams," and "four pillars" for the purpose of state building.
Key words: 〖WTBZ]state innovation; industry innovati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