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农:毛泽东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奠基人(2)

蒋建农:毛泽东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奠基人(2)

三、夯实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在上层建筑方面,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将新中国的国体定性为“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对国体的这一表述,60年来始终没有改变。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却发生过实质性的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基础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进入过渡时期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之后,工人阶级成为彻底摆脱雇佣剥削的工人,农民由个体劳动者变成走上集体化道路的农民,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结成更加牢固的联盟;与此同时,小资产阶级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民族资产阶级则因为丧失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这样,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阶级基础。这说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上层建筑的阶级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如此,在政权形式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中国成立时是通过协商制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开国大典后,仍是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各地各级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成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后,在全国普选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开始正式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政体形式既保证和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行分离和三权分立的政体彻底划清了界限。在那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还讨论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毛泽东当时在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解释这部宪法草案时,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在广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的共识之后,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亿万农民工,他们也加入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尽管他们的户籍还是农民,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传统的工人毫无两样,他们当然也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工人阶级队伍空前壮大,他们不仅仍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且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密切相连,呈现知识化和年轻化的特点。特别是亿万农民工的加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密切了工农联盟,从而夯实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与此同时,因为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利益关系,事实上,也形成了新的利益群体。但他们与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起,被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属于新时期人民的范畴。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得到巩固与扩大。

此外,毛泽东还为新中国确定并实施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集聚较多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当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国家因民族问题四分五裂时,人们无不深感毛泽东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切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思想和他为新中国确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英明与伟大。这些政治制度对新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

在创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新中国国体、政体等基本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十分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努力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新中国各项事业,尤其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评论美国政府“白皮书”时,他就号召少数对帝国主义尚存幻想企图走中间路线的知识分子,“丢掉幻想”,“站到人民大众方面来”;1950年6月,他在七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对知识分子,要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克服“亲美”、“崇美”、“恐美”思想,激发反美爱国热情,投身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春,毛泽东根据电影《武训传》放映后所反映出的一些社会倾向,亲自为《人民日报》撰写社论,发起一场思想批判运动。他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武训的行乞兴学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环境中来重新考察,并提出新见解,以宣传历史唯物主义,促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随后,毛泽东又领导兴起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他认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并强调要实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方针,采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通过组织各界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社会实践,以及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促进其世界观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领导开展的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思想的普及教育,顺应了意识形态必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客观要求,得到全国人民和广大知识分子的自觉拥护和响应。全国上下的思想觉悟普遍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根本的转变。各界群众在衷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开始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庄严地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对新中国各项事业和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