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只干不问为问了再干——山东文化惠民“群众点单”(2)

变只干不问为问了再干——山东文化惠民“群众点单”(2)

投入177亿元建设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发展目标纳入考核体系

山东 把文化“种”入群众心田

核心阅读

“群众”两字的回归,是山东文化工作的重心转变。如何让群众的文化期盼化为现实,关键就在“群众”二字。山东省以群众为中心,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近年投入177亿元,建设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植庄园剧团,将文化“种”在基层,以需求亲民,以文化惠民,以服务为民。

滨州市群众艺术馆,这些年间换过三块牌子:先是“群众艺术馆”,后是“艺术馆”,如今又改回“群众艺术馆”。

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可在馆长李晓静看来,意义大不一样。“它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艺术馆的大门朝哪儿开,群众文化的职责和使命在哪里。”

窥一斑以见全豹。“文化惠民的关键就在‘群众’二字,要把群众放在眼里,围绕群众干事谋事,多听群众意见,多让群众受惠。”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资金大投入  期盼变现实

■今年省级财政预算投入3.01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18.6亿元

经费保障不足,硬件设施落后,部分乡镇文化站“一个人,一间房,一桌一凳一公章”,文化阵地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农村文化生活“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摘自“三问于民”调研报告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自古就不缺少文化的润泽。然而,历史的厚重,遮不住现实的骨感。

山东宣传文化系统“三问于民意见建议公开征集活动”,收集了一堆“尴尬词”。这份7万余字的调研报告,道出了群众的期盼:走出家门能有个地方跳跳舞、唱唱曲,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听大戏、看大片,茶余饭后闲下来有个消遣去处。

为了让群众这些期盼化为现实,山东省近年各级财政投入177亿元,建设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投入3.01亿元,已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18.6亿元。

不惜财力,换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繁花盛开。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有5.9万个建制村建起了文化大院,覆盖率达85%;1300个乡镇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一批市、县综合性文化中心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数量分别达到151个、160个、120个,部分市、县建成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爽秋时节,夜晚比盛夏时来得早,去得也迟。不过,在诸城市龙都街道土墙社区,居民们却没觉得夜晚有多长。每天着急忙慌地吃过晚饭,男女老少就赶紧跑到社区广场上,扭秧歌,跳交谊舞,甭提有多热闹。

“一开始那些老太太、小媳妇还不好意思,不敢到灯下边来,现在还嫌灯光暗了。”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赵玉霞说:“现在农村社区居民已从‘看人家城里’的羡慕,转到了‘感觉比城里还好’的自豪。”

有了好点子,却没钱实施,曾是基层头疼的事儿。可如今,最让惠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健犯愁的不是钱,反而是怕没有好项目。“现在只要有项目、真做事,就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就能做成事。”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山东各级对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增多,向基层倾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