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内涵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中文版本中,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分成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阶段。①从马克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自由个性”的内涵。

第一,“自由个性”反映了人的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社会需求等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在马克思看来,三个阶段是按照人的能力大小划分的。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能力十分有限,生产活动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进行,生产方式十分单一,生产成果也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人们的社会需求很少,人们不得不相互依赖,组成一个共同体与外界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从属于这个共同体,个性被淹没在集体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生产活动在空间上有了普遍的扩展,生产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生产成果逐渐增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有了普遍的发展,社会需求也逐渐增多并得到满足。个人摆脱了共同体,有了独立性和个性。但是由于此时的生产方式是以对物的依赖为前提的,人们逐渐产生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一直到资本拜物教。在这种情形下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被人对资本的依赖取代了,个人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发展。第三阶段是“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生产方式是一种共同生产,劳动成果实现了按需分配,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个人得到自由的发展。这样一个阶段,对个人而言是“自由人”,对社会而言是“自由人联合体”。

第二,“自由个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平等和谐的社会状态。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类社会也必然经历一个由原始的人人平等阶段到阶级等级的划分再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的状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一开始大家共同生产,生产资料归属于集体,相应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但是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的前提下的,这种状态并不是真正美好的社会,面对着外界强大的自然力,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后来,随着人们生产能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逐渐产生了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阶级产生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开始了,斗争代替了和谐。先是奴隶和奴隶主、后来是农奴和封建主,最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伴随这种斗争社会不断往前发展,最后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社会产品,以及高度的精神觉悟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回复到了原始社会那种平等和谐的社会状态,但是这不是简单地回复,而是扬弃基础之上的否定之否定,是真正地平等和谐。

第三,“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实现着又不断向更高水准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历史过程。对马克思而言,“自由个性”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表现为一个过程,是人们由不自由到逐渐自由再到较大自由,再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一个节点,在每一个节点上人们都创造出实现自己个性和自由发展的条件,并且为下一个节点的到来准备条件。这样的节点不是表现为单一的直线型,而是表现为多线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它的表现形式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即都在向着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一方向而趋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