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平:我认为,未来创新体制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包容性与开放性。我们的体制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民营、外资,各路神仙,在同一个体制平台上,地位相同。包容性与开放性是兴旺之道。如允许开办民营银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铁路、资源等政策垄断性领域。
二是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人人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均等,创业机会均等,在相同的平台上公平竞争。如恢复全国高考统考,取消户籍制度等。
三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发挥基础作用,政府发挥关键作用。市场运转正常,政府无为而治;市场失灵,政府必须有效作为。为避免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体制要不断地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要不断改变。比如,上海自由贸易区按照“法无授权即禁止”原则规范政府行为和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给企业和居民让度发展空间,以及按负面清单管理企业投资经营活动,都是亮点。
四是保护创新精神。特别是要保护企业家精神、技术创造以及社会活力。保护创新精神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不仅要出力,还要出钱,以开启民智、全民创造,比如开办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对科技人员和项目进行补贴。为保护社会活力,需要制止社会食利阶层生存,比如开征遗产税和房产税等。
五是改革要有章法。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11月举行。这次会议将制定出中国下一轮经济改革的整体规划。社会各界翘首以待,期望改革顶层设计对若干宏观经济问题能有重大突破。
我国应从十个方面入手推进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推进创新?
冯俏彬:在制度创新方面,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主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向是“转”、“减”、“创”,即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创新政府管理。具体不再展开。二是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能源、资源等,现在定价权还过多地掌握在政府手中,并进一步成为部门、个人谋利的工具,对于全社会而言,则极大地扭曲了价格,误导了下游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要通过改革理顺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发现价格,同时辅以适当的政府管控。三是深化科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创新的人才基础。还要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撤掉人才创新创业的藩蓠;深化社会保障制度,为创新创业提供“底线”保障,消除后顾之忧。这些方面有很多的事可做。更深一点说,还要深化全社会的产权意识和产权制度,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收益。
除了制度创新,也要通过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整合等促进重大技术创新的突破。对于广大的企业而言,还要进行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
刘军民:一是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创新的制度障碍。加强科技宏观统筹,推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领域的“大部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宏观管理效率。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建立多层次、有弹性、高效运行的协同创新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