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签“自杀免责书”引热议 辅导员:学生人身安全最头疼
记者深入校园采访,直面到的每个辅导员都是诉苦,工作中最头疼和担心的就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
现状:自残常有,学校无奈
这样的规定虽然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有点授人以柄贻笑大方,不过揣摩这条协议产生的背后原因,不少学校工作者都提到一个词——“心酸”。
“我们得理性看待这个条例的出台,就算没有一点用处甚至有点可笑,也体现了一线教育者的无奈和心酸,需要社会理解。”经常跟学生打交道的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老师谭星星觉得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这种签协议的做法是消极应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德育基地,有必要弄明白高校学生自杀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来自于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去解决,这才是防患于未然。”她也表示学生工作确实很难做,“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情绪的自控确实是个大问题。”
近三年来湖南经媒体报道过的大学生自杀案例不少于10起,起因各不相同,不过用旁观者的观点来看,都是一声叹息:“不值得!”而这种事件的发生,对每个校园学生工作者都是一场噩梦。
老师:最关注学生人身安全
“这些孩子一个个看上去阳光可爱,但是他们的情绪就像长沙的天气,随时变天,不能靠预报,只能实时细心观察。”在河西一高校已经做了快20年辅导员的张燕老师告诉记者,她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在张燕看来,难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价值观跟她的价值观完全没有共同点,“在我看来丁点大的事情,他们弄得死去活来,而很严肃很认真的事情,他们却满不在乎。”
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动不动就可以拿刀子割胳膊的姑娘,每次都吓得她魂飞魄散,“一天晚上就为了男朋友没有及时回短信”。张燕老师跟记者叹息,“不管有没有想对不对得住含辛茹苦的父母,咋对自己也能这么狠心?!”
在湖南交通职院汽车学院做了两年多辅导员的邹萌是88后,在他的眼里,95后有诸多可爱之处,不过最让他头疼的还是“身体素质偏差、自制力欠缺”,而他最重头的工作还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早晚查寝,几乎24小时贴身工作,好在他还年轻,单身,对工作充满热情,也有时间和精力耗在工作上,“做学生工作不比科研压力小”。
家长:盼学校多跟家庭沟通
孩子一入学就逼着签“自杀免责书”,家长怎么看?儿子在上海一所高校读大三的苏女士告诉记者,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他讨论过安全问题,“我担心他被别人伤害,也担心他伤害自己,想到这个问题真是揪心。”苏女士说,人到中老年,虽然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事实上,还是把整个未来的幸福寄托在了这个唯一的孩子身上,“他幸福,才会有我们的幸福。”
因为子女是许许多多家庭的“唯一”,让家长对孩子的生命安全看得高于一切,这种压力也必定会转嫁到学校,用辅导员张燕的话说,都只有一个,哪容有失?!
“我认为学校的责任在于多引导孩子,多跟家长沟通。”家长曾先生表示,大的来讲,孩子在大学接受教育,学校有引导教化的责任;小的来讲,孩子不在身边,老师辅导员应该多跟家长互动,及时反馈孩子情况,“如果万一出现不幸,学校都应该是有责任的,免责协议签了也无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